![]() | ![]() | ||
![]() | |||
![]() | ![]() |
《中国文脉》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 | ![]() | ||
![]() | |||
![]() | ![]() |
王雪瑛
《中国文脉》是继 《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灵魂脉络,为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这是一部是有文采、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
余秋雨主张,在文化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他是这样理解秦始皇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秦始皇有意做了两件对不起文化的事,却又无意做了了两件对得起文化的事,而且那是真正的大事。
他统一中国,当然不是为了文学,却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当年余秋雨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是脂砚斋点评石头记人物和故事延展时所说的话,用在中国文学脉络传承上也再合适无不过,而承载文化的丝线便是文字,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篇目《中国文脉》、《笔墨历史》,此两篇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为余秋雨教授全新作品,此前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文采飞扬的《中国文学简史》。
余秋雨没有按部就班写各朝代作家及作品。时间固然是穿珠子最牢靠的线,唯有经时间和严苛标准筛选下来的“珠子”,才会镶嵌在尊贵璀璨的皇冠之上。文学更是如此。要对中国的文脉进行梳理,当然无法绕开先秦的诸子,特别是对孔子和老子的评价。
余秋雨认为,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圣哲高台。
“中国文脉”一文关于魏晋文脉的梳理章节中,余秋雨给予了曹操文学身份的关注。余秋雨认为,如果从宏观文化上看,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真正把中国文脉强悍地接续下来的是曹操。因为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不少都出自曹操的手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用开阔的气势描写宇宙人生,所创作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流传不息。
当然,有关文脉的梳理,自然都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喜好。 《中国文脉》也是如此。在说到历来对中国文脉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这个概括中,余秋雨认为,最弱的是汉赋。虽然汉赋抑扬顿挫、流光溢彩,确实使汉语增添了不少词藻和节奏,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赋,毕竟缺少思想、缺少个性、缺少真切、缺少诚恳,不见风骨。余秋雨评价说:“这就像我们见过的有些名流,在重要时段置身重要职位,服饰考究,器宇轩昂,但一看内涵,却是空泛呆滞、言不由衷。 ”这个评价有趣,又见深度。
与那些文史类严肃著述有着明显区别的是,《中国文脉》虽然梳理认识文学历史的发展,但余秋雨抛开了枯燥的传统式学术文体,而是以其最为擅长的历史随笔,字里行间不时穿插着个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诸多“现场”感受,
他探访殷墟、走向大唐、仰望长安城等,这其中既有作者对历史遗迹的现实回访,也有运用抒情式笔触,实现心灵的跨时空穿越式回望,甚至与屈原等历史人物隔空交流“对话”,在这些美妙而又厚重的文字浸润下,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融入到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就像一个静静的旁观者,默默地审视着中国文化数千年发展的风云变幻。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中外历史遗迹的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行走与深思,那么《中国文脉》更是心灵的相随,随着中国文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深厚的发展脉络,从开山辟地的历史远古一路走来。循着余秋雨笔下勾勒的脉络回望,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线条清晰和厚重。
有学者指出,历史随笔的优点是,读起来不会感觉太过干涩沉重,特别是常常融入太多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所以更能打动读者。但有其利往往也有所弊,由于主观色彩的过浓,所以会因为缺乏学术著作般的严谨,至而削弱其文史层面的特有价值。也所以,合上此书之后,对作者的文化“历史观”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但要想对文化历史真相予以进一步追问,如果单单基于本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编辑:榕树)
《中国文脉》是继 《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灵魂脉络,为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这是一部是有文采、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
余秋雨主张,在文化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他是这样理解秦始皇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秦始皇有意做了两件对不起文化的事,却又无意做了了两件对得起文化的事,而且那是真正的大事。
他统一中国,当然不是为了文学,却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当年余秋雨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是脂砚斋点评石头记人物和故事延展时所说的话,用在中国文学脉络传承上也再合适无不过,而承载文化的丝线便是文字,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篇目《中国文脉》、《笔墨历史》,此两篇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为余秋雨教授全新作品,此前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文采飞扬的《中国文学简史》。
余秋雨没有按部就班写各朝代作家及作品。时间固然是穿珠子最牢靠的线,唯有经时间和严苛标准筛选下来的“珠子”,才会镶嵌在尊贵璀璨的皇冠之上。文学更是如此。要对中国的文脉进行梳理,当然无法绕开先秦的诸子,特别是对孔子和老子的评价。
余秋雨认为,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圣哲高台。
“中国文脉”一文关于魏晋文脉的梳理章节中,余秋雨给予了曹操文学身份的关注。余秋雨认为,如果从宏观文化上看,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真正把中国文脉强悍地接续下来的是曹操。因为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不少都出自曹操的手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用开阔的气势描写宇宙人生,所创作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流传不息。
当然,有关文脉的梳理,自然都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喜好。 《中国文脉》也是如此。在说到历来对中国文脉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这个概括中,余秋雨认为,最弱的是汉赋。虽然汉赋抑扬顿挫、流光溢彩,确实使汉语增添了不少词藻和节奏,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赋,毕竟缺少思想、缺少个性、缺少真切、缺少诚恳,不见风骨。余秋雨评价说:“这就像我们见过的有些名流,在重要时段置身重要职位,服饰考究,器宇轩昂,但一看内涵,却是空泛呆滞、言不由衷。 ”这个评价有趣,又见深度。
与那些文史类严肃著述有着明显区别的是,《中国文脉》虽然梳理认识文学历史的发展,但余秋雨抛开了枯燥的传统式学术文体,而是以其最为擅长的历史随笔,字里行间不时穿插着个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诸多“现场”感受,
他探访殷墟、走向大唐、仰望长安城等,这其中既有作者对历史遗迹的现实回访,也有运用抒情式笔触,实现心灵的跨时空穿越式回望,甚至与屈原等历史人物隔空交流“对话”,在这些美妙而又厚重的文字浸润下,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融入到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就像一个静静的旁观者,默默地审视着中国文化数千年发展的风云变幻。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中外历史遗迹的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行走与深思,那么《中国文脉》更是心灵的相随,随着中国文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深厚的发展脉络,从开山辟地的历史远古一路走来。循着余秋雨笔下勾勒的脉络回望,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线条清晰和厚重。
有学者指出,历史随笔的优点是,读起来不会感觉太过干涩沉重,特别是常常融入太多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所以更能打动读者。但有其利往往也有所弊,由于主观色彩的过浓,所以会因为缺乏学术著作般的严谨,至而削弱其文史层面的特有价值。也所以,合上此书之后,对作者的文化“历史观”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但要想对文化历史真相予以进一步追问,如果单单基于本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