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报:艺术节“创想周”打造艺术嘉年华

发布时间:2013-09-25作者:访问量:10

  “给有艺术有理想的青年一对飞翔的翅膀”是“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初衷。自去年成功推举了赵磊的二胡肢体剧场《关雎-逑》、王�的影像戏剧《雷雨2.0》等颇具新意和潜力的佳作后,今年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携手上戏联合推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

  10月19日起至26日的8天内,将有60台共二百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30项视觉艺术展览,63部微电影集中亮相“创想周”,让整个上海戏剧学院成为一个艺术嘉年华。据悉,整个“创想周”设置了“舞台艺术展演”、“视觉艺术展览”、“大师讲座与公开课堂”三大板块,涵盖了戏剧,音乐,舞蹈,戏曲,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

  用年轻的眼睛看“非遗”

  “舞台艺术展演”是本次创想周的重要板块,分为“委约作品单元”和“邀约作品单元”。 委约创作项目以“扶青计划”为重点,结合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周年的契机,以“当昨天遇见未来——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为主题,鼓励青年艺术家们围绕非遗瑰宝,通过新锐视角、当代手法实现创造性的传承和发展。

  京剧“裘派”大师裘盛戎的孙子裘继戎与街舞少年潘沁的京剧街舞剧场《融》,呈现出传统文化和街头文化在新时空的“融合”。谢浚的多媒体音乐剧场《对话》,通过乐手和舞者的现场表演,借助现代艺术手段交织成多重音乐空间表达内心的声音。出生于西藏日喀则的白玛次仁带来的实验剧《根》,以现代舞和藏族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探索心灵深处的隐秘。

  丁轶和卢歌的昆剧肢体剧场《陀螺》,将戏曲、杂技、现代舞和打击乐有机结合,表达人的无奈和身份认同的困惑。戴炜制作了动画戏剧《沃沃WOWO》,通过戏剧演员与皮影戏操作者的实时互动,探究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让世界看懂“中国故事”

  “邀约作品单元”中将有60部200余场各类演出,涵盖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演出形式。舞蹈篇最惹眼当属云门舞集带来的已故天才编舞家伍国柱被誉为现代“神曲”的经典舞作《断章》。北京万玛尖措舞蹈团带来的现代舞剧《香巴拉》,通过西藏古典舞、金刚舞,及现场行为艺术的同步配合,多角度反映藏域文化原始样貌。原创多媒体水墨剧“长城大风歌”之《织梦人》,更将戏剧、肢体、音乐、书法、多媒体等有机结合,视觉与音效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戏剧方面,三部借古喻今的舞台作品是最大亮点,青年导演黄盈根据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的话剧《黄粱一梦》,改编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王六郎》,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赵端带来的《玉禅师》。此外,“昆曲王子”张军将以3D全息音乐会的形式完整呈现其独创的“水磨新调Kunplug”曲风,全面展现历年来尝试的跨界作品和最新创作。赵淼新作《署雷公》借鉴中国皮影戏演出概念,但舍去亮布,由演员手持特制的皮影偶直接进行动作表演,剧中还会出现大量中国藏戏的面具和角色。也是今年在阿维尼翁首演后在国内艺术节的首演。

  本次创想周活动还邀约了多部原创性和艺术性都具备相当水准的作品:《那厮》、《破阵子》、《无名小姐》、《莎妻俱乐部》、《每个女人都很孤单》。除了传统古典作品的改编,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一句顶一万句》也备受期待。“创想周”的“视觉艺术展览部分”将选取包括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多样性和代表性的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展览。(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