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携手上戏联合推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10月19日到10月26日,聚集一众青年艺术家的数十台精彩演出将相继在上海戏剧学院亮相,为期八天的“创想周”将让整个上戏“变身”为艺术的海洋。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音乐家谭盾、何训田,舞蹈家杨丽萍、曹诚渊,导演林兆华、田沁鑫等艺委会指导、选择的若干“委约作品”也将集中亮相。这些剧场新作,通过新锐视角、当代艺术手法实现创造性的传承和发展,在各自不同的艺术领域都有独特的构思和想法。
京剧和街舞能“融”吗?
京剧世家的后人裘继戎和街舞少年潘沁的京剧街舞剧场《融》,呈现出传统文化和街头文化在新时空的“融合”。
裘继戎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承袭祖父京剧泰斗“裘派”创始人裘盛戎、父亲京剧名角裘少戎的一脉好嗓,天资聪颖,少时便崭露头角。其学艺生涯得多位名师、名家指点,勤耕而获,不仅在众多大型的演出活动中发扬了“裘”氏宗派的演、艺风格,更屡获奖项。在对裘继戎的解读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名门之后”这四个字,而这对他来说是种荣耀也是无形压力:“它有着无形的光环,在许多人看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的确。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指引。”
裘继戎在在北京戏校求学期间迷上了舞蹈,最初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后来又受了林怀民《云门舞集》的影响。论及究竟是京剧幼功助益了舞蹈,还是舞蹈反哺了京剧表演,他表示:“京剧的幼功的确有所帮助,但更多的是天性对舞蹈与艺术的感悟。家人最初对我选择舞蹈的道路不是很赞同,但后来倒也随我去了。”
去年参加青京赛,很多看着裘继戎长大的前辈都对他颇为关注,甚至以“有天赋”、“祖师爷赏饭吃”这样的话来褒扬,但也有人认为他因“名门之后”而受评委偏爱,面对这样的争议,裘继戎十分坦然:“人活在世上,有人讨论你,就证明了你还有被讨论的价值。其实谁与谁都没有可比性,对于舞蹈来说是我发自内心的爱,现在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音乐上,想试图创造更新的音乐尝试。至于另辟蹊径,没有想过。我想这些是随着万物轨道而走,并非刻意。”
而与搭档潘沁的渊源,裘继戎透露:“我想是缘分,活在这个世上会有磁场相吸的作用。这次我和潘沁是合作者,这次的作品中他以他独特的舞蹈,里面包括了太极,醉拳,埃及手,和街舞的融合来表达他的内心,他也是非常提倡和热爱传统艺术的人,所以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当传统遇见未来”的主题与我们的创作非常投机。”
聆听“白暨豚”的悲歌
白暨豚的灭绝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因人类活动而直接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白暨豚歌》为纪念不久前灭绝的扬子江白暨豚而作。该作品用四个乐章诉说白暨豚的悲剧 :控诉人类的贪欲与白�豚生存的冲突,长江波涛浩渺,白暨豚的灵魂最终随波而逝。这是一部为行动而祈祷的作品,呼吁我们保护在这个时代已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白暨豚歌》的创作者是即将迈入哈佛大学的18岁少年吴承昊,其作品以“温暖真诚的特质,21世纪都市青年的胸怀和担当”而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首肯。
想到用音乐来表现白暨豚灭绝,吴承昊透露灵感源自2011年游览长江三峡时:“当时,我们领队讲了白暨豚的故事,说这个物种在2007年宣告灭绝,之后,尽管偶有疑似白暨豚踪迹的报道,但从未得到证实。我当时为之深感震撼。时间才刚刚过去几年,江豚又濒临灭绝。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感到用白暨豚做题材去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心理的考验,吴承昊说:“我通过音乐感受到白暨豚的无助、痛苦及绝望,也让自己通过音乐看到未来的希望。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就能让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生存环境有很大改观。”
《白暨豚歌》是一部注重于表现音乐叙事的渲染效果的作品,它是标题音乐,但其音乐语言又非常抽象。吴承昊说:“它是我孩童时代的声音与现在的声音的融合,同时也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从而创作出新的东西。我用大提琴去模拟几种不同的中国传统乐器,又在不同的时间用小提琴模拟二胡,我还尝试用竹笛与其他西洋乐器的不同组合来产生新的音色。我的目标是用我的音乐去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也希望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在与音乐不停地对话。”(编辑:榕树)
京剧和街舞能“融”吗?
京剧世家的后人裘继戎和街舞少年潘沁的京剧街舞剧场《融》,呈现出传统文化和街头文化在新时空的“融合”。
裘继戎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承袭祖父京剧泰斗“裘派”创始人裘盛戎、父亲京剧名角裘少戎的一脉好嗓,天资聪颖,少时便崭露头角。其学艺生涯得多位名师、名家指点,勤耕而获,不仅在众多大型的演出活动中发扬了“裘”氏宗派的演、艺风格,更屡获奖项。在对裘继戎的解读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名门之后”这四个字,而这对他来说是种荣耀也是无形压力:“它有着无形的光环,在许多人看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的确。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指引。”
裘继戎在在北京戏校求学期间迷上了舞蹈,最初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后来又受了林怀民《云门舞集》的影响。论及究竟是京剧幼功助益了舞蹈,还是舞蹈反哺了京剧表演,他表示:“京剧的幼功的确有所帮助,但更多的是天性对舞蹈与艺术的感悟。家人最初对我选择舞蹈的道路不是很赞同,但后来倒也随我去了。”
去年参加青京赛,很多看着裘继戎长大的前辈都对他颇为关注,甚至以“有天赋”、“祖师爷赏饭吃”这样的话来褒扬,但也有人认为他因“名门之后”而受评委偏爱,面对这样的争议,裘继戎十分坦然:“人活在世上,有人讨论你,就证明了你还有被讨论的价值。其实谁与谁都没有可比性,对于舞蹈来说是我发自内心的爱,现在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音乐上,想试图创造更新的音乐尝试。至于另辟蹊径,没有想过。我想这些是随着万物轨道而走,并非刻意。”
而与搭档潘沁的渊源,裘继戎透露:“我想是缘分,活在这个世上会有磁场相吸的作用。这次我和潘沁是合作者,这次的作品中他以他独特的舞蹈,里面包括了太极,醉拳,埃及手,和街舞的融合来表达他的内心,他也是非常提倡和热爱传统艺术的人,所以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当传统遇见未来”的主题与我们的创作非常投机。”
聆听“白暨豚”的悲歌
白暨豚的灭绝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因人类活动而直接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白暨豚歌》为纪念不久前灭绝的扬子江白暨豚而作。该作品用四个乐章诉说白暨豚的悲剧 :控诉人类的贪欲与白�豚生存的冲突,长江波涛浩渺,白暨豚的灵魂最终随波而逝。这是一部为行动而祈祷的作品,呼吁我们保护在这个时代已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白暨豚歌》的创作者是即将迈入哈佛大学的18岁少年吴承昊,其作品以“温暖真诚的特质,21世纪都市青年的胸怀和担当”而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首肯。
想到用音乐来表现白暨豚灭绝,吴承昊透露灵感源自2011年游览长江三峡时:“当时,我们领队讲了白暨豚的故事,说这个物种在2007年宣告灭绝,之后,尽管偶有疑似白暨豚踪迹的报道,但从未得到证实。我当时为之深感震撼。时间才刚刚过去几年,江豚又濒临灭绝。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感到用白暨豚做题材去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心理的考验,吴承昊说:“我通过音乐感受到白暨豚的无助、痛苦及绝望,也让自己通过音乐看到未来的希望。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就能让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生存环境有很大改观。”
《白暨豚歌》是一部注重于表现音乐叙事的渲染效果的作品,它是标题音乐,但其音乐语言又非常抽象。吴承昊说:“它是我孩童时代的声音与现在的声音的融合,同时也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从而创作出新的东西。我用大提琴去模拟几种不同的中国传统乐器,又在不同的时间用小提琴模拟二胡,我还尝试用竹笛与其他西洋乐器的不同组合来产生新的音色。我的目标是用我的音乐去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也希望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在与音乐不停地对话。”(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