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创周”昨开幕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正式开幕。作为今年艺术节的一项创举,整个上戏校园如同微缩版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艺术节”。

上戏校园内上演实景话剧。朱良城 图

云门舞集2的《断章》剧照 早报记者 兰卉 图
红楼前的草坪上架起了大鼓,佛西楼门前的回廊上摆好了一桌二椅,上戏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创意市集。昨天,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出现前所未有的“艺术海洋”,到处穿梭着赶场演出和看戏的人群。在未来的一周时间,将有200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30项视觉艺术展览、63部微电影,在上戏各个角落呈现。
昨天下午,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正式开幕。作为今年艺术节的一项创举,整个上戏校园如同微缩版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艺术节”。走进校园大门,除了上戏剧院、端钧剧场、新空间等几个专业剧场外,排练厅、形体房、阳台及草坪上,也都会不经意地遭遇装置艺术、多媒体、现场秀等各种表演。与此同时,今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全球首演也在这里演出两天四场。
昨天是创想周的第一天,校园各个空间的活动都让人倍感新奇。每个草坪几乎都有户外表演,而表演区总是围满了观众。仅红楼前的大草坪,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就先后举行了6场形式截然不同的户外表演。整个上戏校园因此穿梭着各种“奇装异服”的演员,也不乏也带着孩子“游园”的观众。整个校园被装扮一新,关于表演区的指路牌和广告安放在了校园各个角落。只是,平时随意出入的上戏校园,在这个特殊一周里需要购买平日40元、周末60元的门票。
教学楼里同样喧闹。整个上戏停课一周,但各种公开课依旧进行,表演系的工作坊全部对外公开,每天两场的艺术讲座也请来了谭盾、田沁鑫这样的艺术大家。
创意市集始终是人气最旺的活动之一,这个小小的市场云集了众多手工原创的作品。包括手工饰品、原创包、陶瓷、服装等近30种。这些作品大多出自上戏学生之手。舞美系的学生甚至把戏曲头饰化繁为简,制作了一系列古典现代兼具的发簪等饰品。
当然,昨天最重要的部分依然是委约作品的首演,在新空间和端均剧场,分别进行了下午和晚上的演出,包括《陀螺》、《沃沃WOWO》、《融》、《对话》、《白�豚歌》、《云门舞集2·断章》、《根》等6个节目。它们经由音乐家谭盾、何训田,舞蹈家杨丽萍、曹诚渊,导演林兆华、田沁鑫等组成的艺委会的指导,昨天首次集中亮相。
今年的委约主题是“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这些剧场新作都有各自的新锐视角和当代艺术手法。其中京剧街舞《融》和室内乐《白�豚歌》都受到了极大好评。
云门舞集2的《断章》更是引人注目,在舞蹈家林怀民眼里,《断章》是“奇怪的人编的奇怪的舞”。当晚的演出可谓一票难求,而创作者在演出结束后进行了一场演后谈。(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