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是后浪还是前浪,我们都是黄浦江的一撮浪花。每一个文化的背后都有一条母亲河,而文化像河流一样,它的延续传承是源源不断。”上海国际艺术节艺委会主席谭盾说。
“这个平台对我个人而言意义很大,这既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也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崭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存在。”“扶青计划”委约作品《融》主创之一裘继戎说。
“戏剧学院与其他高校不同在于,会更加重视以艺术的角度和方式让同学们的人生重要节点留下体验记忆。”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说。
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在10月19日起至26日的八天内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推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200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30项视觉艺术展览,63部微电影——青年的艺术梦想在此放飞。
艺术家:让青年“后浪”推动“前浪”
在艺委会主席谭盾的回忆里,自己也都曾是受过提携,被老师、社会、政府重视过的年轻人,“我们是曾经被提携的一代。我觉得我们也到了应该要提携我们年轻一代的时候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从后浪到了前浪。我们希望永远成为前浪。和年轻人一起工作也能永远有一种前浪的感觉。”
而就今年的青年艺术创作水准来说,谭盾认为:“音乐上来说,今年的年轻人都有非常好的技巧。最感人的是,他们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他们的社会、家庭、学习,是他们世界的缩影。所以无论是黄浦江的白豚,还是他们自己的剧场、打击乐的传承,都非常感动人心。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他们永远都在寻求一种崭新的语言,这种崭新的语言能够转化成一种非常强大的,和教育、社会相关的能量,对我们年轻人有示范的作用,也可以让上海国际艺术节有一个非常好的世界平台,这个平台是中国的窗口,也是未来的窗口。”
艺委会顾问、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则表示:“年轻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与成熟艺术家有一个明显的区分,那就是他们的年轻想象力,年轻的创作力,他们对艺术独特的理解,包括形式上的新颖感——他们的作品有实验性、先锋性、创造性、想象力,在形式上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作为中国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又是当代的,又是中国的。和上一届相比,我们有了进步,同时也是挑战和难度之所在,上次还是一个比较普泛的主题,而这次有了一个聚焦点就是‘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我们希望这些创作为当代人的生活,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有一个新的思考的起点。当然在艺术样式上,这些艺术作品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接受上的隔膜,另一方面先锋艺术往往会出现‘难懂又沉闷’的情况。我认为,适当的沉闷和晦涩是可以有的,但是在这方面得有所调节。”
对青年艺术家,前辈们也纷纷给出寄语,艺委会主席、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简单而又真挚地表示:“用我们的声音,帮你们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你们呈现出梦想、想法。”艺委会成员、著名作曲家何训田则恳切地告诫年轻一代:“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意识可以扩展得很大,但要从最根本上去寻找文化,是一个母体的结合点而不是一个成品的结合点。而现在我们多是重视成品的结合点,这个方面是第一步,以后要将空间、思维、意识打得更开,这样青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未来更有希望。”
新生代:艺术节给我们土壤和季节
在受益于本届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的年轻艺术家眼里,这样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肯定,意味着分享,意味着探讨……毕业于上海美国学校、即将迈入哈佛大学深造的18岁少年吴承昊可谓音乐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这次他受艺术节委约创作《白�豚歌》,备感机会难得:“当我得知今年扶青计划的委约主题为“当昨天遇见未来——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并因此产生一种冲动——我要参与艺术节的扶青计划,让我在这个舞台上通过音乐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与白�豚和谐共处,而它却在我们这个年代中灭绝了,面对未来的拷问,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应当如何改变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方式?”
作为一个起步不久但备受瞩目的青年艺术家,除了平台之外,吴承昊最渴望通过这个平台与认识更多的艺术家:“我想与他们一起探讨各种艺术创作形式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我对跨媒体及混搭媒体艺术也非常感兴趣。通过艺术节所展示的缤纷多彩的节目,我盼望将来能有机会与其他艺术家合作,这是纯粹音乐节所无法提供的。”
作为本届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邀约作品”《冉》的主创,旅美现代舞艺术家侯莹表示:“艺术是拿来分享的,艺术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也是让更多的艺术可以和大家分享。”
越来越多的跨国交流,也让新一代的艺术家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曾带着三拓旗剧团《水生》亮相阿维尼翁戏剧节,此番又将《水生》与新作《署雷公》 带到青年艺术创想周的青年导演赵淼透露:“我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收获有很多,每年去的收获都不同。去年一直在感慨法国优秀剧目诞生的机制是如何健全。今年就收获了更多的经验,比如这套机制是怎样诞生的。因为做好戏剧是要考虑在一个大环境下相互牵连影响后如何创作和运营,我们怎么搭建和维护这样的环境其实非常重要,并不是说我是一个创作者我就不需要考虑这些,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重视。就像种花一样,光有种子和肥料是不行的,还要选好土壤和适合的季节,如果一切都有,唯独没有阳光的话,那么种子永远不会发芽。”
“不同体制下的艺术节会有很多不同。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国内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演出平台,这个平台对于我们关注世界以及世界关注我们都非常重要!阿维尼翁戏剧节是一个为法国戏剧革新而发起的戏剧节,拥有着无限的创作自由和包容争议的尺度,他对于戏剧艺术探索来说是我们最看重和最向往的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则不同,他是立足当代艺术最前沿的视野之下,追求中国和世界艺术观念同步的目标,他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和计划性,这个艺术节追求完整性,观演互动以及在国内的引领性。如果说借鉴的话,可能就是创作的自由度上能够更宽容更开放。当然如何去把控这种自由的尺度,对于国内每一个艺术节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校园方:文教结合,相得益彰
青年艺术创想周是艺术节“开门办节”和上戏“开门办学”理念进行有益结合,打造“文教结合”的新典范。上戏校园虽不大却非常美丽,处处是景,创想周在上戏校园举办不但将成为青年艺术家展示平台,也将成为一个与全社会、全世界交流艺术的巨大舞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认为,“通过和上戏的合作,艺术节将为艺术人才的培育方面拓展出新的渠道”,他相信通过这种新形式,艺术节能为更多的艺术人才走向世界提供可信赖的支持。
“这里有一场青春的、立体的艺术游园活动,这里是一个袖珍的阿维尼翁!”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说,此次创想周活动可谓包罗万象,是各种艺术杂陈交流、借鉴融合的万花筒,将极大地丰富艺术节的外延和内涵,成为本届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增添最重要的组成。“这是一种开放办学的最好方式,作为全国艺术门类最全的艺术类教育机构,上海戏剧学院包含有舞蹈、戏曲、音乐剧、话剧、舞美、创作、经营等科目,人才和创作是我们最重要的两个工作方面,无论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还是艺术项目的打造,都需要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此次艺术节的“节中节”——青年艺术创想周之中,既是上戏为上海的艺术文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的努力,也是上戏在上海的艺术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象征。”郭宇说。
此次艺术节创想周在上戏的开门办节,更将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艺术学习,将是一场全社会的艺术熏陶。本次活动突破了剧场的限制,除了上戏剧院,端钧剧场,新空间等专业剧场外,还将在排练厅,形体房,阳台及草坪上以装置,多媒体,现场秀,微电影等各种丰富的艺术形式呈现,与广大师生市民观众见面,在互动形式上真正做到创想无极限,也同时打破了校园和社会的界限。“我们的学生也将全方位地投入到演出、组织、接待、场馆服务、秩序维护等各个‘工种’之中——这是一堂艺术社会实践课。”
上戏一直是有志于艺术的青年人的梦想启航之处,是艺术家成长的摇篮,在郭宇看来,如今的青年艺术创作:“稚嫩而有想法,哪怕略有些不成熟,但对整个艺术生态有倡导作用,意义很大。鼓励创新,尤其是鼓励年轻人的创新,能够让这个城市别具一番风景。”(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