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青计划,为艺术创想蓄水
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专为艺术新秀开辟一方舞台。19日至26日,上海戏剧学院专为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停课一周,变身为青年艺术家展示原创力的“创想园”。同时,一些来自海外艺术节与剧场的资深“买家”,也将目光投射在这些新人的身上。
没有边界的人才蓄水池
18岁的吴承昊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0月19日,这位毕业于上海美国学校、即将迈入哈佛大学深造的作曲界新星,带着自己的作品《白�豚歌》,献演于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这是我这个作品的全球首演”,这个半大不大的孩子用这样的字眼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在这个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室内乐交响诗中,吴承昊实现了很多个创新。在配器上,将中国传统的竹笛演奏,加入到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对话中;在多媒体投影上舒缓展开的钢笔画与架子鼓强烈的节奏,对比出白�豚濒临灭绝时的哀伤与悲恸。
如此的通感表达令人印象深刻,这代表了当下不少青年艺术家求新求变、不甘平庸的价值观。更令记者惊讶的是,吴承昊从来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乐科班教育,他告诉记者,作曲是走心的艺术,从心中流淌出的旋律也会跟着优美。
为了来到这个平台,吴承昊放弃了在美国为一部无声电影配乐的机会。在这里,他的作品得到了谭盾、何训田等艺术家的指点,结构上更趋于完整。
台下,前来艺术节挑选节目的欧洲艺术节董事会成员、立陶宛维尔纽斯音乐节制作人达纳斯目不转睛:“中国的当代作品很有新意,我将极力向我的同胞推荐。”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告诉记者:“艺术节不能只做买办,我们既要邀请国外的名家名团,更要为本土艺术青年建一个没有边界的人才蓄水池,这是一个艺术节对未来的承诺,也是一个艺术节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责任。”
艺术节“创业板”势头强劲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被形容为艺术节的“创业板”。去年10月,有7部年轻人的作品首演时还是20分钟的小样。今年3月,其中的两部已经“长成”了两个小时的完整版,并站上了台北艺术节的舞台,速度惊人。而今年这一势头或许更强劲。
《白�豚歌》、《陀螺》、《沃沃WOWO》、《对话》、《断章》、《根》、《融》、《一句顶一万句》……创想周开幕首日,年轻人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由章楚吟编剧的皮影动画戏剧《沃沃WOWO》,将皮影戏与真人表演结合,让观众惊叹原来古老的皮影戏也可以如此时髦。“这个平台不求完美,更加追求作品的可能性,让年轻人有机会异想天开。”章楚吟说。
裘继戎,一位出生梨园世家的少年,自幼承袭“裘派”艺术。因缘际会,他与现代舞者潘沁结识,并合作创作出一部打通京剧艺术与现代街舞的作品,名叫《融》。作品由细腻生动的京剧勾脸生发开去,正好切合了今年“扶青计划”的主题:“当昨天遇见未来——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艺委会顾问、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希望这些创作为当代人的生活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标记出一个新的思考起点。”
刚刚结束的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接连传出好消息:很多国家艺术节与剧院的“买家”纷纷与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达成意向。澳亚艺术节、瑞典维克舍音乐厅、韩国首尔演出交易会对京剧街舞剧《融》情有独钟,智利圣地亚哥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美国斯科茨代尔演艺中心、加拿大明星杂技团对昆剧肢体剧《陀螺》发出了邀请。韩国首尔演出交易会更是提出,要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达成战略合作,互相推荐推介演出,并已指定艺术节“扶青计划”的委约节目为韩方“必选”节目。(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