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8天艺术嘉年华 打破剧场界限

发布时间:2013-10-28作者:访问量:3

■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10月26日闭幕

上戏大草坪上放置着大小不同的白色方块,这是上戏舞美系毕业生王豪翔创作的作品。

 

“创想周”打破剧场的界限,打破观众和创作者的界限,使表演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昆剧肢体剧《陀螺》

 

  经历了整整8天的艺术狂欢,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10月26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正式闭幕。200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30项视觉艺术展览,64部微电影,8天的活动把整个校园打造成了一个充满城市文艺气息和原创艺术活力的大型“嘉年华”。

  今年是艺术节第二次举办扶青计划,并且首次尝试了和“青年艺术创想周”举办在一起。在上戏校园,无论是3个专业剧场还是排练厅、形体房、阳台及草坪上,到处都是赶来赶去看戏和演戏的人群。打破剧场的界限,打破观众和创作者的界限,创想周使表演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国外专家把脉委约作品

  本届扶青计划的委约主题是“当昨天遇见未来——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六部入选委约作品——昆剧肢体剧《陀螺》、皮影动画剧《沃沃WOWO》、京剧街舞《融》、多媒体音乐剧《对话》、室内乐《白�豚歌》、舞蹈实验剧《根》都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米尔斯对几部委约作品的形式新颖表达了肯定。而美国中西部大学艺术联盟的总裁大卫·J.法拉尔说:“专门为青年艺术家投资,帮助他们创作作品,这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我认为,在中国,这对艺术家的发展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不过,专家们也对此次委约提出了更多切实的建议。香港艺术节副节目总监苏国云表示:“希望下次能采用一对一指导的方式,每一个青年艺术家都有一个对应的专业艺术指导,这个指导专家并不需要像是谭盾这样的大家,但是在相关艺术领域有一定的造诣,能在作品创作排练的过程中就给予青年们指导,教会他们具体应该怎么去做。”而更多国外专家则认为,艺术节应该帮助青年创作者更好地进行内心表达,并在和观众的沟通之间给与更多的帮助。

  参与组织此次活动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公共关系有限公司副总杨怡君表示,过去国内的艺术创作者多是“技巧型”人才,但此次委约创作更鼓励一些“创作型”人才冒出来。艺术节邀请了更多国内外艺术节总监、经纪机构、剧院负责人、买家等前来观摩这些委约作品的演出,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机构有意向给这些艺术家提供演出与合作机会。除此之外,艺术节也会通过自有渠道向合作方与艺术团体推荐委约艺术家,使他们有向大师、名团学习的机会。

  杨怡君也坦言今年仍然有不足之处,“明年我们会提早准备,给艺术家更多创作时间。”明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依旧会在同一时间举办创想周,还会征集新的艺术家。至于青年艺术家的遴选标准,则不会拘泥于僵硬的程式化衡量。主办方期待越来越多优秀的委约作品和青年艺术家进入公众视野。

  

表演空间风格独特

  “青年创想周”不局限于主题、内容、空间,为更多艺术家提供了作品展示平台,为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比如来自北京三拓旗剧团的青年导演赵淼携两部作品《水生》和《署雷公》。对于这位刚从法国、英国巡演回来的导演而言,“创想周”打破传统剧场限制,将形体房、排练厅、地下室改造成风格独特的表演空间,让他找回了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艺穗节的感觉。上戏表演系的环境戏剧《潘迪拉老爷和他的仆人马狄》干脆将舞台搬到了户外草坪。

  上戏标志性建筑红楼前的大草坪上,放置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白色方块。这套由上戏舞美系毕业生王豪翔创作的作品既是装点环境的空间几何装置,又兼具观众座椅的实用性功能。还有诸多展览散布在图书馆、剧院前厅等空间。此外,艺术节与上戏今年共推出了30项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课程和专家讲座。有两位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专程来到上海感受“青年创想周”的气氛。她们感慨,北京虽然也有不少演出,但从未如此集中地在一个地方进行展示。让人从踏入校园那一刻起,走到哪里都有东西看,这样的尝试十分可喜。

  不过,对于很多在校园门口驻足的普通市民来说,明年的入园门票能够更便宜些,让他们能更容易地走进艺术的世界,是他们内心最大的愿望。(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