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不是什么影响都能谓之深远――来自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11-15作者:访问量:14

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合影

    本报记者   赵  忱

    上海戏剧学院红楼黑匣子里藏着好多故事,一则最新的故事是关于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的。2013年10月18日至11月1日,64名身穿汉服的学子在这里经历了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洗礼——在金秋上海,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有条不紊的节奏声中,在上海戏剧学院“青年创想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在四壁挂满竹帘酷似古代学堂的教室里,聆听了包括王蒙、陈晓光、尚长荣、沈铁梅、何占豪、张筠青、朱绍玉、顾兆林、万霭端、耿玉卿、叶长海、汪人元等在内的文化大家及戏曲音乐专家的讲座,王蒙侃侃而谈,晓光娓娓道来,铁梅边讲边唱……观点与观念、道法与技法,如瀑布飞流直下,如阳光隔墙暖心,如静脉滴滴入血,如此一日多餐,饱的不只是一时,足够日后长久地咀嚼,全方位增强了身为戏曲音乐人的身体机能和专业技能。

    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又回到全国各地,但去时的他们已不是来时的他们。眼下,他们正在各自的故土忙碌;往后,他们将奔赴兄弟姐妹的领地,在中国戏曲艺术生产的大舞台上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黑匣子记得他们,记得陆续赶来的每一位讲师,记得每日变换的身影和谆谆的教诲,记得每日的鲜花与掌声。黑匣子一边念叨着《曲学讲堂》这个儒雅的名字,一边贪婪地回味着十几天里这里的气息与呼吸。真是:余音绕梁,久久不息。

    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从此深入人心。

    开班:尚长荣出任班主任

    有哪个班集体可以像青音班这样能够请到尚长荣先生做班主任?只这一点,就足见青音班的重要性。

    像之前成功举办过的青编班、青导班一样,青音班照例也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主办。戏曲音乐家研修班无疑是针对全国戏曲音乐创作人才严重匮乏、断档的现状而举办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并培养一批有志于传承民族戏曲音乐的青年才俊,同时探索实践型、学历后的高端艺术人才教学模式。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在青音班开班时曾表示:戏曲音乐尤其是声腔艺术编创人才的断代危机已成为困扰戏曲艺术发展的瓶颈,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为此, 主办方自去年底开始了全国性的深入调研, 被录取的学员来自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53家剧院团,涉及近40个剧种。

    班主任尚长荣在10月18日的开班仪式上满怀欣喜。他将欣喜概括为“三喜”:一喜,筹办已久的青音班今日开班。在接下来的15天里,我将和各位学员一起徜徉在上戏校园,领略音韵声腔之美,享受智慧火花之美。二喜,青音班人才济济。64名学员,来自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中央直属院团,涵盖近40个剧种,真正是一次全国戏剧界青年戏曲创作精英的大聚会。三喜,中国剧协与上海戏剧学院“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计划”传承延续好。青编班、青导班、青音班,以及明后年开办的青评班、青美班,不仅是戏剧创作各个门类的递进循环,也是对全国青年戏剧创作队伍的校场阅兵和登坛点将,真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长,功德无量。

    当然,欣喜缘于深忧。中国戏曲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戏曲音乐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但纵观目前国内戏曲发展现状,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现在从事戏曲作曲、配器、唱腔设计等工作的戏曲音乐人多是从戏曲演员、演奏员转行而来,缺乏理论知识和专业培训。如何抓紧时间补课求知,完善自我,迎头而上,是青年戏曲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音乐人才匮乏,将严重影响全国剧种的延续和发展,戏曲音乐创作人才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特意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文化多样性论坛开幕之前专程赶到上戏为青音班助兴。她说: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在今天晚上拉开帷幕,而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中国剧协研究室、上海剧协参与承办的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也在今天擂响了锣鼓。我想,主办方选择10月18日作为每年一度的高端人才研修班开班的日子,其实是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我们的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培育,一定要与实践接轨,一定要与时代接轨,一定要与国内国际一流水准的舞台艺术创作接轨,我欣赏这样的气魄和追求。作为青编班、青导班、青音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向各主承办单位、向应邀为这个班授课的名家名人名教授们、向在台前幕后为筹办这个班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向来自30个省区市及中央直属院团的64名优秀青年戏曲作曲家,尤其要向我们尊敬的尚长荣班主任,表示由衷的祝贺和热忱的欢迎!

    陈东还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张载的名言,今天我用在这里,是想说明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是有着深远意义的,我们将共同抒写中国戏剧的一段传奇。”

    会师:青研班手拉手心连心

    《曲学讲堂》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各方人士,只要有空,他们就愿意悄悄地溜进来做哪怕只有一次的“旁听生”。上海戏剧学院书记楼巍、院长韩生、副院长郭宇都不止一次静静地坐在《曲学讲堂》的旁听席上,上海文广局局长胡劲军也抽空听了王蒙先生的《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困惑》,陈东副部长甚至坐到学员席上听了晓光的《百年歌声》。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更是多次聆听讲师授课。中国剧协副主席、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主任罗怀臻则一堂不落地听完了全部课程。不仅如此,身为系列研修班的大管家,罗怀臻为青音班操碎了心,过度的操劳常常让他看上去有些疲倦,但从未影响他一向敏锐的判断力和积极的行动力。身为教务委员会委员,他对中国剧协给予自己的信任充满感激,对上海各界给予研修班的支持充满感激,他决意不辜负这种信任。因此,他心无旁骛,凭借爱与智慧,拼命打造并维护研修班的品牌形象,仿佛每个来到青音班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对他们呵护备至,既是挥手指方向的教父,也是嘘寒问暖的慈母。青研班副班主任、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调研员林琳,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田曼莎成为他得力的助手,这一男二女组成的“铁三角”成为青研班稳定的支柱。

    11月1日,王蒙授课后那个富有仪式感的结业仪式其实在预料之中。汉服、名师、高徒、乐音以及南腔北调的毕业歌,《曲学讲堂》上演的是一出除此之外再无他例的好戏:出人出戏出精品。不久的将来,此言当会言中。此情此景有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李小虹及楼巍、韩生等有关方面领导以及2013年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全体学员作证。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一番关于青编班、青导班教学与创作成果的报告更是让所有人的畅想变成了可见的现实:两班学员正频繁地出没在中国戏剧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地,他们正日益成为中国戏剧编剧、导演队伍中的生力军。

    青音班结业之日,恰是中国戏剧创作三方面军组建完成之日,故此,有人将青研班比作中国戏剧的“黄埔军校”。

    当日,罗怀臻还宣布了2014年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办班计划。加强戏剧评论以及所有艺术评论队伍建设,早就是迫在眉睫的呼唤。

    在此之前的10月31日,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联合承办的青编班、青导班、青音班交流联谊会在上戏对面的美丽园龙都大酒店举办,为了让大家有机会畅所欲言,交流会于早上8:30开始,自大江南北赶来的三班学员济济一堂,环绕而坐,罗怀臻当仁不让地主持交流会,还像明星演唱会主角一样调动着三个方面军,问哪个班的声音会最洪亮。当然,三班都很洪亮。他们发誓要手拉手、心连心,齐心协力共求中国戏剧的繁荣发展。他们高呼: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青研班”。

    交流:长三角雀跃迎三军

    举国上下正在反对形式主义,很棒。但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相反。青音班的仪式感是由敬畏之心和扎实的教学模式构成的。这种可爱可敬的仪式感贯穿了青音班始终,精心组织、策划、实施了青音班全部教务工作的罗怀臻们对此非常得意。一切如此圆满,白天着汉服听课,晚上穿便服看戏;德高望重的教授,独一无二的上海,琳琅满目的剧目,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10月31日下午,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与江浙沪三地剧协组织的“长三角地区戏剧创作信息及人才交流洽谈会”也如期举行。让人大开眼界的是,近70家长三角地区的戏剧院团于百忙之中如约而至,与百余位青年创作精英会聚一堂,美丽园酒店五层会议室氛围一派火红,长三角戏剧的希望郁郁葱葱,分明有种叫人消化不良的感觉。由一个研修班衍生出的信息交流会,像熟透的麦子与稻禾,饱满、芬芳!很难想象,这样的希望还会在哪里呈现?最好的人才,最肥的土壤,当青研班遇上长三角,中国戏剧仿佛有了披荆斩棘的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青音班教学进行期间,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朱维英、副会长汪人元应青音班学员请求,破格吸收青音班全体学员为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朱维英表示:中国剧协和上戏联合主办的青音班,不是一般的研修班,它是中国戏曲音乐史上的创举。数年后回望今天,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个班的深远影响。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所有的影响都叫作深远的影响,其实不是,只有那种可以在广大范围内催生希望并持久对一个领域产生影响的影响才能谓之“深远的影响”。青研班具备这样的影响力。(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