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上戏“考官”宋怀强给艺考“浇冷水”

发布时间:2014-03-03作者:访问量:730

        2月初,虽然春寒料峭,但随着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著名高等艺术学府的招生考试纷纷启幕,无数年轻人的艺术梦已开始悄悄萌芽。
  随着各大艺术类招生院校陆续公布艺考招生简章,2014年度的艺考大幕已拉开。据悉,今年各校艺考政策在专业设置、计划配置上均有新的变化,甚至许多考生将2014年戏称为“史上最难艺考年”。
  一时间,关于艺考难度大,通过率又极低的报道引发了大家的好奇:艺考真的那么难?它到底考些什么?记者专访刚刚结束在北京招生工作返沪的上海戏剧学院主持艺术系主任、上戏侨联主席宋怀强,请他来揭秘艺考那些事。
 

艺考有多火?
3200人争20个主持专业名额
  艺考究竟有多火?看看报名人数就可略知一二。今年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招生26人,超4400人报考,报录比例接近170:1。而北影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10%,中戏报考人数增加约1万人。其中,热门专业表演系的话剧影视表演报录比高达137:1,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专业则成为“黑马”,只招25人,报名人数竟达3992人,考录比为160:1。主持专业的火爆竞争同样发生在上戏,全国3200多名考生要竞争仅有的20个名额。
  上海戏剧学院主持艺术系主任宋怀强告诉记者,这几年,艺考的报名人数都是递增状态,特别是主持专业。那么,艺考究竟考些什么呢?
  “上戏的考试是出了名的难。就我们专业来说,我们是以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来对考生进行测试。除了形象、气质、嗓音这些硬件条件外,更多的是考验考生的综合素质。”宋怀强说。
  以刚刚结束的北京考区为例,1600多人报考,通过三轮考试最后留下44人,他们将和2月23日上海考区结束后通过三试的考生一起,再进行甄选,最后录取20人。“首先是初试,我们不指定命题,考生自备节目,再加新闻故事讲述,加起来也就几分钟时间。别小看了自备节目,通过考生准备了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考生的基本素质、价值取向,是否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没有一定的认识。”据宋怀强介绍,二试和三试的难度更大。“二试的话,有这么几个内容。一是找字,就是给你一篇文章,让你快速找到并读出第几行的第几个字,这主要是考你的反应能力。二是解字说文,比如‘纸墨笔砚’四个字,四个考生一组,每人解说一个字,这就考你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第三个内容就是四人一组的集体才艺展示。”三试的内容则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内容包括模拟编辑部、看图说话、两人一组以搭档形式模拟主持节目,以及就指定的命题进行辩论。
  宋怀强说,每个院校的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就主持专业来讲,上戏的这套模式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对一个播音员的要求不太一样。因此,考生在报考院校前,须了解该院校的考试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考生素质高
不建议家长刻意培养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对主持人专业的考试内容有所了解,应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加上这些年,艺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应低于本省(区、市)确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事实上,近两年,艺体类专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普通高考,录取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艺考早已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些所谓长得好成绩却不灵光的考生上大学的捷径了。”对此,作为考官的宋怀强特别有发言权。
  “90后的这批考生素质很高,甚至出现过文化课考试满分的考生。和70、80后考生相比,他们更大胆,见多识广,这得益于他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这次在北京招生,我认为考生中不乏优秀的人才。有一个现象值得研究,能走到最后的考试几乎全是在高中阶段的班干部,这些孩子有个特点,就是他们比普通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锻炼口才,表现欲也更强,这在艺考中是很有帮助的。”
  艺考开始后,网上曾因家长晒出为孩子参加艺考所支出的高额花费而引发热议。记者就这一话题询问时,宋怀强表示并不赞同家长刻意培养。“天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兴趣就是他的老师。我是比较赞同有天分的孩子走这条路。比如我在上戏表演系的时候,当时是程雷的班主任,我就发现他在说话方面很有天分,条理清晰反应也快,于是就建议他往主持上发展。现在看来他就是吃这口饭的。我对这些考生的建议是,在生活当中要很好地学习,生活当中你是怎么样的,你就该怎么样。只要你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你都能像海绵一样地吸收到,那你自然考试就非常好。不是刻意的给你设定一个目标,给你一个轨道,去培训,这是培训不出来的,我们在现场看到很多这种培训的痕迹,就应试教育那套,反而把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扼杀了。”
家长多盲目
艺考高烧不退“非好事”
  去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2014年全国艺术招生将有多个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艺术类校考学校将从800多所减少为200多所,文化课分数录取线可能会有近百分的提高。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或将成为我国艺考史上的一个拐点。有多少考生会知难而退,持续多年的“艺考热”真的会因此降温吗?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艺术类考生人数逐年攀升。这几年,虽然高考生源数量在下降,但艺考却持续升温,报考规模已占到高考报考规模的10%以上。尽管有的专业录取率甚至不到1.5%,竞争可谓惨烈,但全国每年艺考报名人数仍接近百万。
  宋怀强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报考艺术院校的多数出于功利,真心喜爱这一行当而来报考的很少。媒体对于这一块价值观的渲染和宣传太多,导向存在问题。明星梦让这些年轻的少男少女奋不顾身走上艺考这座“独木桥”。事实上,业内人士每年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捷径,鲜花、掌声背后,其实明星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更担忧众多考生“赴汤蹈火”的动力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想走“曲线高考”路线,借此进入名校,只是为了名利而来,那么就一定走不远。
  再有就是越来越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有业内研究者指出,艺术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足50%,专业对口的甚至不到20%。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路正越走越窄。在巨额的成本支出与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曾经的盲目与盲从也许该告一段落,艺考热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了。
  任何行当都没有捷径可走,表演专业学生同样需要下苦功夫,不能抱着一朝成名的心态。
  对此,宋怀强也持相同的观点。“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演员,也消化不了那么多演员。艺术是极少数人去搞的,这个舞台是很难‘站’(在上面)的,你需要很多年的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道理很简单,但艺术却不是那么简单。”
  对家长,宋怀强也有一些发自肺腑的忠告。“很多家长都没搞明白艺考是什么回事就带着孩子往里冲,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其实艺术这条路真的没那么好走,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我们的家长到现在还在受艺术教育产业化的影响,还在补这个早就已经断裂的产业链。奉劝各位家长,千万不要盲目,不要为了这个炒作起来的教育消费买单。”(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