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旺仁青在《西藏天空》拍摄现场拍“少爷”推自行车回家一场戏时的场景。

时报记者 桑翔
4月,一部难得一见的西藏题材影片《西藏天空》在上海地区抢先上映,它以两位西藏青年40年的跌宕命运史诗般地展现了西藏现代史上激荡风云的一段历史。剧中少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饰演者阿旺仁青凭借此角摘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在近日来沪宣传影片期间,阿旺仁青把唯一一天的空档留给了上海戏剧学院。在母校,阿旺仁青跟着昔日“西藏班”的班主任,上课、交流……回味自己10年成长的历程。
阴差阳错,陪同学报名选上了戏剧
虽然父亲是电影放映员,自己也在高中学过舞蹈,但对10年前的阿旺仁青来说,考上戏、学表演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他想得最多的是报考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当一名军官。
这一年,西藏话剧团的老师来到阿旺仁青就读的拉萨市“北京高中”,告诉他和另外几名长相不错的同学,“我们话剧团正在招生,送到上戏读书,你们有兴趣可以来试试。”
一心做着军官梦的阿旺仁青,直到面试前两天才想起这个事,因为班里女同学去面试想拉他做个伴。听说要交80元报名费后,一直想买双球鞋的阿旺仁青爽快地答应了女同学的要求,并名正言顺地从家里支了100元“报名费”。
不懂“戏剧”为何物的阿旺仁青,在走进西藏话剧团那一刻,被眼前神奇的一切吸引了,“我竟然‘鬼使神差’交了报名费,买鞋也放弃了”。
西藏话剧团前三轮的面试,考的也是“声、台、形、表”,阿旺仁青朗诵了一段高尔基的 《海燕》,唱了藏族歌曲《高原红》,还表演了一段舞蹈……外形对于初中参加田径和标枪训练的阿旺仁青来说,更不成问题。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同来的女生在第三轮被刷下来时,阿旺仁青幸运地过了前三轮,和全区海选出来的60多名学生一起,等待上戏专家的最后两轮面试。
当年7月,由上戏教务处处长陈其毅、上戏表演系党支部副书记王学明等4人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拉萨,准备选拔上戏历史上的第五届“西藏班”学员。
“后两轮面试主要通过自创小品、命题小品等,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阿旺仁青回忆,他当时和一名女生搭戏,抽了一组5分钟的命题小品 《水落石出》。本来就对结果不是很在意的阿旺仁青,考试时心态特别轻松,即兴发挥得很不错。
最终,阿旺仁青和《西藏天空》 中另2位主演拉旺罗布和索朗卓嘎,一起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五届“西藏班”的13名幸运儿。
初到上海,在老师关心下适应生活
2004年9月,阿旺仁青和其他12名同学由西藏话剧团的老师陪同,走进了华山路630号——上海戏剧学院。从雪域高原来到繁华都市,阿旺仁青说,一切都很新鲜,但也有许多不适应,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上的不习惯。
西藏与上海有两个小时时差,当地一般上午9:30上班到12点,下午3:30上班至6点,节奏相对缓慢,但阿旺仁青一到上海就感觉到什么都快,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醉氧”效应也让人反应迟钝。阿旺仁青说:“我大概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才慢慢找到状态。”
与这些生活上的挑战相比,学习上的压力让阿旺仁青更为担心。“我们之前的艺术概念仅局限于爱好,演戏的经历更不可能有了”,阿旺仁青说,另一个班的学生有的从小学芭蕾,有的是钢琴十级,跟他们一比,“我们专业功底差了不少,一开始有点不自信”。
在这一点上,阿旺仁青和其他几名藏族演员特别感谢上戏的老师。“学校安排了系里最好的专业老师来带‘西藏班’,班主任王学明是资深表演课教师,台词老师王苏是 《台词》 教材的编写者……”阿旺仁青说,最重要的是这些老师都很耐心,有爱心,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3年。
每天早上5点,阿旺仁青就来到上戏的草坪上,和同学围成一圈,练发声。王苏帮他们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一个个纠正,前两年半大多如此;形体课上,王学明就带着他们一起学动物模拟、摸爬滚打,鼓励他们抛弃杂念,释放天性,因为这是当好一个演员必须的基本功。
上戏三年,去得最多的是图书馆和形体房
阿旺仁青是个努力的学生。在上海戏剧学院3年中,他仅回过一次家,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学校学习,上戏图书馆和形体房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
因为初中、高中都喜欢背单肩包,且一直固定背在右肩上,6年下来造成了阿旺仁青明显的“左高右低”的斜肩,这对一个将来从事表演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致命缺陷。阿旺仁青告诉记者:“为了纠正形体,别人休息,我就带着音箱、笔记本,一个人走进形体房,把音响打开,把道具的沙袋放在左肩上,以求达到‘左右肩’的平衡。”
每次观摩话剧和汇报演出回来,阿旺仁青就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研究表演心得。在克服了早期的不自信后,他开始思索“角色塑造的基本功”,在他看来,这是对演员戏剧、美学、哲学的综合考验。大学3年,阿旺仁青在图书馆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或许这也是他在《西藏天空》出演“少爷”这样一个与本身反差很大的角色能成功的关键吧.
有心、好学、刻苦的孩子,总会得到上天的厚爱。如果说刚进上戏时,这个前18年很少接触表演的学生有点自卑的话,那经过第一年的努力,阿旺仁青和其他西藏班同学慢慢就成为了上戏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他们能歌善舞,每次汇报演出出尽风头。阿旺仁青连续3年是尖子生,还是班长,第二年就入了党。
让阿旺仁青最难忘的正式登台,是参演话剧《堂·吉诃德》,虽然他和其他几名同学从头到尾演的只是配角,没有多少台词,只有形体表演和歌唱。但阿旺仁青对这部戏念念不忘,“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演,跟之前的小品完全不一样”,而饰演角色时的红丝带也被阿旺仁青保留至今,作为登台演戏的纪念。
2007年7月,阿旺仁青和其他12名同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3年的第二故乡,回到西藏话剧团。他们在拉萨的毕业汇报演出,惊呆了话剧团里的专家和前来观摩的家长,“对戏剧从不懂到基本入门,对表演从不会到轻松自如”,汇报演出因为太过出彩还加演了一场。
《西藏天空》,让他的综合实力得到释放
在西藏话剧团的这几年,阿旺仁青接过《西藏秘密》等一些电视的拍摄,也参与了一些话剧的演绎……但他觉得在上戏3年的学习和话剧团这几年的熏陶,让自己积累了很多,需要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去释放。
2010年,阿旺仁青等来了这个机会。上影集团青年导演傅东育准备拍一部聚焦西藏民族解放的史诗大片《西藏天空》,以“少爷”和“农奴”两位西藏青年40年的命运跌宕为主线,反应西藏现代史上沧桑巨变。“农奴”一角较早地锁定了阿旺仁青的同学拉旺罗布出演,而“少爷”一角,傅东育刚开始比较倾向于主演过 《喜马拉雅王子》的蒲巴甲,觉得他似乎“更有贵族气”。
傅东育第二次进藏挑选演员时,第一次遇到了阿旺仁青。阿旺仁青被藏族同胞认为“长得更像汉族人”。所以,他接拍藏族题材的影视剧不如同学多。对此,导演提出质疑。阿旺仁青回答:“那是他们没有眼光。难道你不觉得我长得英俊吗?”这个回答令傅东育一怔。与众不同的自信,让傅东育决定将丹增少爷这个重要角色交给阿旺仁青演。
阿旺仁青对“少爷”角色特别重视,为了了解那个时代的藏族贵族生活,他除了和其他演员一起接受2个月封闭式训练外,还自己跑去找那些贵族后代,通过贵族后裔的回忆和他们的言行,来捕捉“少爷”的感觉。
在拍摄时,阿旺仁青更是吃足了苦,在车祸引起脑震荡后,他一天也不肯休息,“我如果休息,剧组就会损失三十多万。”让傅东育印象深刻的,是拍摄被追杀到跳崖的戏。在西藏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的夜里,阿旺仁青赤身裸体在带刺的草地上跑了7个小时,整个人冻得口水直流。
就是因为这种全身心的付出,这个“80后”小伙演活了横跨几个时代的“少爷”,并以此角摘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如今,小有名气的阿旺仁青进入新的备战状态。他不断提升自我,寻找并等待着他的下一个机会。
>>链接何谓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简称华表奖,创办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初始为一年一届,从2005年后正式改为两年一届。
华表奖共设立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优秀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优秀美术片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优秀电视电影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数字电影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优秀电影歌曲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优秀电影新人奖、优秀境外华裔导演奖、优秀境外华裔男演员奖、优秀境外华裔女演员奖等奖项。
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其中华表奖为最高荣誉奖,百花奖和金鸡奖又合并为中国电影双奖,分别代表群众性和专业性。这3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3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编辑:榕树)
4月,一部难得一见的西藏题材影片《西藏天空》在上海地区抢先上映,它以两位西藏青年40年的跌宕命运史诗般地展现了西藏现代史上激荡风云的一段历史。剧中少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饰演者阿旺仁青凭借此角摘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在近日来沪宣传影片期间,阿旺仁青把唯一一天的空档留给了上海戏剧学院。在母校,阿旺仁青跟着昔日“西藏班”的班主任,上课、交流……回味自己10年成长的历程。
阴差阳错,陪同学报名选上了戏剧
虽然父亲是电影放映员,自己也在高中学过舞蹈,但对10年前的阿旺仁青来说,考上戏、学表演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他想得最多的是报考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当一名军官。
这一年,西藏话剧团的老师来到阿旺仁青就读的拉萨市“北京高中”,告诉他和另外几名长相不错的同学,“我们话剧团正在招生,送到上戏读书,你们有兴趣可以来试试。”
一心做着军官梦的阿旺仁青,直到面试前两天才想起这个事,因为班里女同学去面试想拉他做个伴。听说要交80元报名费后,一直想买双球鞋的阿旺仁青爽快地答应了女同学的要求,并名正言顺地从家里支了100元“报名费”。
不懂“戏剧”为何物的阿旺仁青,在走进西藏话剧团那一刻,被眼前神奇的一切吸引了,“我竟然‘鬼使神差’交了报名费,买鞋也放弃了”。
西藏话剧团前三轮的面试,考的也是“声、台、形、表”,阿旺仁青朗诵了一段高尔基的 《海燕》,唱了藏族歌曲《高原红》,还表演了一段舞蹈……外形对于初中参加田径和标枪训练的阿旺仁青来说,更不成问题。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同来的女生在第三轮被刷下来时,阿旺仁青幸运地过了前三轮,和全区海选出来的60多名学生一起,等待上戏专家的最后两轮面试。
当年7月,由上戏教务处处长陈其毅、上戏表演系党支部副书记王学明等4人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拉萨,准备选拔上戏历史上的第五届“西藏班”学员。
“后两轮面试主要通过自创小品、命题小品等,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阿旺仁青回忆,他当时和一名女生搭戏,抽了一组5分钟的命题小品 《水落石出》。本来就对结果不是很在意的阿旺仁青,考试时心态特别轻松,即兴发挥得很不错。
最终,阿旺仁青和《西藏天空》 中另2位主演拉旺罗布和索朗卓嘎,一起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五届“西藏班”的13名幸运儿。
初到上海,在老师关心下适应生活
2004年9月,阿旺仁青和其他12名同学由西藏话剧团的老师陪同,走进了华山路630号——上海戏剧学院。从雪域高原来到繁华都市,阿旺仁青说,一切都很新鲜,但也有许多不适应,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上的不习惯。
西藏与上海有两个小时时差,当地一般上午9:30上班到12点,下午3:30上班至6点,节奏相对缓慢,但阿旺仁青一到上海就感觉到什么都快,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醉氧”效应也让人反应迟钝。阿旺仁青说:“我大概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才慢慢找到状态。”
与这些生活上的挑战相比,学习上的压力让阿旺仁青更为担心。“我们之前的艺术概念仅局限于爱好,演戏的经历更不可能有了”,阿旺仁青说,另一个班的学生有的从小学芭蕾,有的是钢琴十级,跟他们一比,“我们专业功底差了不少,一开始有点不自信”。
在这一点上,阿旺仁青和其他几名藏族演员特别感谢上戏的老师。“学校安排了系里最好的专业老师来带‘西藏班’,班主任王学明是资深表演课教师,台词老师王苏是 《台词》 教材的编写者……”阿旺仁青说,最重要的是这些老师都很耐心,有爱心,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3年。
每天早上5点,阿旺仁青就来到上戏的草坪上,和同学围成一圈,练发声。王苏帮他们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一个个纠正,前两年半大多如此;形体课上,王学明就带着他们一起学动物模拟、摸爬滚打,鼓励他们抛弃杂念,释放天性,因为这是当好一个演员必须的基本功。
上戏三年,去得最多的是图书馆和形体房
阿旺仁青是个努力的学生。在上海戏剧学院3年中,他仅回过一次家,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学校学习,上戏图书馆和形体房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
因为初中、高中都喜欢背单肩包,且一直固定背在右肩上,6年下来造成了阿旺仁青明显的“左高右低”的斜肩,这对一个将来从事表演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致命缺陷。阿旺仁青告诉记者:“为了纠正形体,别人休息,我就带着音箱、笔记本,一个人走进形体房,把音响打开,把道具的沙袋放在左肩上,以求达到‘左右肩’的平衡。”
每次观摩话剧和汇报演出回来,阿旺仁青就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研究表演心得。在克服了早期的不自信后,他开始思索“角色塑造的基本功”,在他看来,这是对演员戏剧、美学、哲学的综合考验。大学3年,阿旺仁青在图书馆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或许这也是他在《西藏天空》出演“少爷”这样一个与本身反差很大的角色能成功的关键吧.
有心、好学、刻苦的孩子,总会得到上天的厚爱。如果说刚进上戏时,这个前18年很少接触表演的学生有点自卑的话,那经过第一年的努力,阿旺仁青和其他西藏班同学慢慢就成为了上戏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他们能歌善舞,每次汇报演出出尽风头。阿旺仁青连续3年是尖子生,还是班长,第二年就入了党。
让阿旺仁青最难忘的正式登台,是参演话剧《堂·吉诃德》,虽然他和其他几名同学从头到尾演的只是配角,没有多少台词,只有形体表演和歌唱。但阿旺仁青对这部戏念念不忘,“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演,跟之前的小品完全不一样”,而饰演角色时的红丝带也被阿旺仁青保留至今,作为登台演戏的纪念。
2007年7月,阿旺仁青和其他12名同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3年的第二故乡,回到西藏话剧团。他们在拉萨的毕业汇报演出,惊呆了话剧团里的专家和前来观摩的家长,“对戏剧从不懂到基本入门,对表演从不会到轻松自如”,汇报演出因为太过出彩还加演了一场。
《西藏天空》,让他的综合实力得到释放
在西藏话剧团的这几年,阿旺仁青接过《西藏秘密》等一些电视的拍摄,也参与了一些话剧的演绎……但他觉得在上戏3年的学习和话剧团这几年的熏陶,让自己积累了很多,需要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去释放。
2010年,阿旺仁青等来了这个机会。上影集团青年导演傅东育准备拍一部聚焦西藏民族解放的史诗大片《西藏天空》,以“少爷”和“农奴”两位西藏青年40年的命运跌宕为主线,反应西藏现代史上沧桑巨变。“农奴”一角较早地锁定了阿旺仁青的同学拉旺罗布出演,而“少爷”一角,傅东育刚开始比较倾向于主演过 《喜马拉雅王子》的蒲巴甲,觉得他似乎“更有贵族气”。
傅东育第二次进藏挑选演员时,第一次遇到了阿旺仁青。阿旺仁青被藏族同胞认为“长得更像汉族人”。所以,他接拍藏族题材的影视剧不如同学多。对此,导演提出质疑。阿旺仁青回答:“那是他们没有眼光。难道你不觉得我长得英俊吗?”这个回答令傅东育一怔。与众不同的自信,让傅东育决定将丹增少爷这个重要角色交给阿旺仁青演。
阿旺仁青对“少爷”角色特别重视,为了了解那个时代的藏族贵族生活,他除了和其他演员一起接受2个月封闭式训练外,还自己跑去找那些贵族后代,通过贵族后裔的回忆和他们的言行,来捕捉“少爷”的感觉。
在拍摄时,阿旺仁青更是吃足了苦,在车祸引起脑震荡后,他一天也不肯休息,“我如果休息,剧组就会损失三十多万。”让傅东育印象深刻的,是拍摄被追杀到跳崖的戏。在西藏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的夜里,阿旺仁青赤身裸体在带刺的草地上跑了7个小时,整个人冻得口水直流。
就是因为这种全身心的付出,这个“80后”小伙演活了横跨几个时代的“少爷”,并以此角摘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如今,小有名气的阿旺仁青进入新的备战状态。他不断提升自我,寻找并等待着他的下一个机会。
>>链接何谓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简称华表奖,创办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初始为一年一届,从2005年后正式改为两年一届。
华表奖共设立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优秀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优秀美术片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优秀电视电影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数字电影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优秀电影歌曲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优秀电影新人奖、优秀境外华裔导演奖、优秀境外华裔男演员奖、优秀境外华裔女演员奖等奖项。
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其中华表奖为最高荣誉奖,百花奖和金鸡奖又合并为中国电影双奖,分别代表群众性和专业性。这3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3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