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西藏班”三名学生出任《西藏天空》主演


“西藏班”学生和上戏原党委书记戴平(左二)一起庆祝《雏鹰的记忆》一书出版


蒲巴甲和“西藏班”的同学出演话剧《喜马拉雅王子》


首届“西藏班”学生大旺堆在电影《农奴》中的造型。

编者按 近日,一部史诗大片《西藏天空》的上映,让许多观众和影评人记住了西藏现代史上这段激荡风云的岁月,也对一大半藏族演员系上戏“西藏班”校友产生了兴趣。最早一届上戏“西藏班”成立于何时?上戏五届“西藏班”各是什么年代招生的?本期往事特邀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生泉教授,请他讲述该校五届“西藏班”的历史渊源。
张生泉
汉藏自古一家亲。培养西藏少数民族话剧艺术人才,是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史上散发出奇光异彩的一页。1959年,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序幕拉开,根据西藏工委的要求和国家文化部的指示,上海作为国家的大城市率先加入到教育援藏的行列——上海戏剧学院创办了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才旦卓玛等一批音乐人才。随后,上戏又先后举办了4届表演班、3届舞台美术班,共培养藏族学员200余名。
第一届“西藏班”学生于1959年入学,他们大都出生于西藏贫苦农牧民家庭,当时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等困难,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用实际行动向祖国人民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1962年,第一届“西藏班”学生晋京演出《文成公主》,周恩来、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杰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剧组师生亲切交谈。首都各界好评如潮。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为《文成公主》的演出拍摄了名为 《高原花朵》 的专题纪录片。1963年,第一届“西藏班”学生回藏后拍摄了电影 《农奴》,大旺堆因成功塑造翻身农奴“强巴”的角色,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掀开了我国少数民族演员荣登国际电影节舞台的新篇章。
第二届“西藏班”学生入学后不久便遇到了国家十年内乱的“文革”,所以他们在上戏读书的时间不长。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祖国大地,文艺事业也生机盎然。1977年,第三届“西藏班”学生来到上戏开始了学习生涯。1981年,他们晋京在怀仁堂公演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受到了胡耀邦、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邀请到中南海做客。《罗密欧和朱丽叶》也得到了首都文艺界乃至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肯尼亚斯·柯克爵士,称赞这是他所看过的剧目中最优秀的演绎之一。文化部授予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西藏班“先进教学集体”称号。
1995年,上戏又迎来了第四届来自高原的雪域雏鹰。他们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最基础的表演元素学起,深入街头巷尾观察市民生活,最后毕业时成功地胜任了海派市井气十足的现代喜剧 《公用厨房》。藏族娃演活了上海人,这让许多起初心存怀疑的观众连声赞叹。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龚学平同志看完戏后给予好评并在演出前亲切看望他们。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共康中学几百位西藏同学看戏时对这些藏族大哥哥大姐姐的汉语水平十分惊讶,以至于怀疑他们的“藏族身份”并强烈要求演员在谢幕时用藏语与他们对话。在教学实践中,第四届“西藏班”突破了历届“西藏班”只用藏语不用汉语表演的局限;突破了历届“西藏班”毕业公演只演古典、外国名剧不演现代戏的局限; 突破了学员“角色创作”上的表演空间束缚,能演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物,奠定了以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为主的艺术创作方法,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的发展一日千里,上戏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2004年,第五届“西藏班”在西藏话剧团时任团长次仁罗布、副团长洛旦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第五届“西藏班”学生,在上戏学习扎实、生活愉快、思想进步;在上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社区党组织倡议下,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静安寺侨联、上海龙华古寺圆明讲堂等单位向8位家庭贫困的学生捐赠了每人2000元学费。文化界知名人士乔奇、肖白、刘子枫、蔡元培之女蔡目卒盎等还与“西藏班”学生结对子,作为文化指导员支持并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毕业临近,学院领导专程赴西藏,与当地文化厅、话剧团领导共商教学与毕业公演事宜。
2007年5月,第五届“西藏班”学生济济一堂、会聚上戏,大型话剧《喜玛拉雅王子》在上海大剧院成功公演,共同唱响汉藏友谊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之歌,共同谱写构建和谐社会的艺术心曲。2013年,由上戏五届“西藏班”毕业校友联合主演的电影《西藏天空》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十五届)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第五届“西藏班”学生阿旺仁青获得“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55年来,藏族戏剧艺术人才的培养牵动着上戏心,谱写着上戏情。这是一份深厚的艺术情,也是一份真挚的师生情,更是一份灼热的民族情。它奏出如水般纯净的民族友谊,如山般浑厚的爱的旋律,在青藏高原上久久萦绕,在上戏校园里袅袅回荡,在祖国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里香飘万里。(编辑:榕树)
张生泉
汉藏自古一家亲。培养西藏少数民族话剧艺术人才,是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史上散发出奇光异彩的一页。1959年,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序幕拉开,根据西藏工委的要求和国家文化部的指示,上海作为国家的大城市率先加入到教育援藏的行列——上海戏剧学院创办了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才旦卓玛等一批音乐人才。随后,上戏又先后举办了4届表演班、3届舞台美术班,共培养藏族学员200余名。
第一届“西藏班”学生于1959年入学,他们大都出生于西藏贫苦农牧民家庭,当时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等困难,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用实际行动向祖国人民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1962年,第一届“西藏班”学生晋京演出《文成公主》,周恩来、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杰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剧组师生亲切交谈。首都各界好评如潮。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为《文成公主》的演出拍摄了名为 《高原花朵》 的专题纪录片。1963年,第一届“西藏班”学生回藏后拍摄了电影 《农奴》,大旺堆因成功塑造翻身农奴“强巴”的角色,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掀开了我国少数民族演员荣登国际电影节舞台的新篇章。
第二届“西藏班”学生入学后不久便遇到了国家十年内乱的“文革”,所以他们在上戏读书的时间不长。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祖国大地,文艺事业也生机盎然。1977年,第三届“西藏班”学生来到上戏开始了学习生涯。1981年,他们晋京在怀仁堂公演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受到了胡耀邦、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邀请到中南海做客。《罗密欧和朱丽叶》也得到了首都文艺界乃至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肯尼亚斯·柯克爵士,称赞这是他所看过的剧目中最优秀的演绎之一。文化部授予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西藏班“先进教学集体”称号。
1995年,上戏又迎来了第四届来自高原的雪域雏鹰。他们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最基础的表演元素学起,深入街头巷尾观察市民生活,最后毕业时成功地胜任了海派市井气十足的现代喜剧 《公用厨房》。藏族娃演活了上海人,这让许多起初心存怀疑的观众连声赞叹。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龚学平同志看完戏后给予好评并在演出前亲切看望他们。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共康中学几百位西藏同学看戏时对这些藏族大哥哥大姐姐的汉语水平十分惊讶,以至于怀疑他们的“藏族身份”并强烈要求演员在谢幕时用藏语与他们对话。在教学实践中,第四届“西藏班”突破了历届“西藏班”只用藏语不用汉语表演的局限;突破了历届“西藏班”毕业公演只演古典、外国名剧不演现代戏的局限; 突破了学员“角色创作”上的表演空间束缚,能演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物,奠定了以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为主的艺术创作方法,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的发展一日千里,上戏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2004年,第五届“西藏班”在西藏话剧团时任团长次仁罗布、副团长洛旦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第五届“西藏班”学生,在上戏学习扎实、生活愉快、思想进步;在上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社区党组织倡议下,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静安寺侨联、上海龙华古寺圆明讲堂等单位向8位家庭贫困的学生捐赠了每人2000元学费。文化界知名人士乔奇、肖白、刘子枫、蔡元培之女蔡目卒盎等还与“西藏班”学生结对子,作为文化指导员支持并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毕业临近,学院领导专程赴西藏,与当地文化厅、话剧团领导共商教学与毕业公演事宜。
2007年5月,第五届“西藏班”学生济济一堂、会聚上戏,大型话剧《喜玛拉雅王子》在上海大剧院成功公演,共同唱响汉藏友谊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之歌,共同谱写构建和谐社会的艺术心曲。2013年,由上戏五届“西藏班”毕业校友联合主演的电影《西藏天空》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十五届)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第五届“西藏班”学生阿旺仁青获得“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55年来,藏族戏剧艺术人才的培养牵动着上戏心,谱写着上戏情。这是一份深厚的艺术情,也是一份真挚的师生情,更是一份灼热的民族情。它奏出如水般纯净的民族友谊,如山般浑厚的爱的旋律,在青藏高原上久久萦绕,在上戏校园里袅袅回荡,在祖国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里香飘万里。(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