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触不可及”的只是爱情吗

发布时间:2014-09-11作者:访问量:4

    昨天,著名导演赵宝刚携新片《触不可及》在上海举行发布会,会后又与上海戏剧学院的300多位大学生举行了一场“50后对90后”的爱情辩论会。以青春偶像剧而为观众熟知的赵宝刚,对上戏一直青睐有加,通过他的作品走红的上戏演员包括陆毅、罗海琼、佟大为、马伊�、任重等。这一次影片中的不少段落也有上戏学生参与。赵宝刚称,这次上戏学生看片提问是他第一次和普通观众交流,此前大多是影评人、记者等专业人士;同时,他更在乎的是,他在电影中确立的恋爱观、美学观乃至人生观是否得到现在大学生的认同。

  首先是谍战题材的作品如何表达爱情的问题。因为是孙红雷主演,不免让人想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潜伏》。有学生指出电影中的不少桥段和电视剧有所类似,对此赵宝刚表示,自己构思这部电影始于九年前,当时还没有《潜伏》,由于剧本等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今年。赵宝刚明确告诉学生,虽然是谍战题材,但影片不是以传送情报等传统的谍战片模式进行的。而且,正是因为剧中人物身处这个特殊环境,在灯红酒绿的旧上海,他们从事着特殊工作但也会受到特殊环境中的文化之影响。其中,最艰难的是,他们年青、他们有爱情、甚至他们(包括桂纶镁演的宁待)还有舞蹈技能等丰富的肢体语汇,但是却不能表达爱情。所以,影片关于爱情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影子(徐静蕾演)离开傅经年(孙红雷演)时说的一句话:“你最大的敌人是感情”—虽然,在男主人公的心底,影子是他最亲的人;虽然,在影子牺牲后宁待成为主人公心中的恋人但这种爱却又只能潜伏在心底不会轻易爆发……

  其次是关于爱情与生活、与国家的关系。在我看来,《触不可及》实际上是一部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电影。所谓“革命”,就是它在特定时代下表达的一种青年人的爱情观,必然伴随着酷刑、枪杀、死亡等恐怖的元素,但是这种元素被赵宝刚处理后变得不是那么“虐心”(大学生还是认为有点虐心),很少血腥的味道,他希望赋予这一题材一种新意。所谓“浪漫主义”,就是斗争再残酷,人性追求爱情的欲望还是不能泯灭的。从宁待耐心甚至是煎熬的等待(宁待的名字也有这个意思),到傅经年抗战胜利后与宁待惊喜相逢时用探戈共同庆祝……对于学生指出电影的“虐心”,赵宝刚坦言他并没有刻意为之。首次拍电影,赵导心有忐忑,担心年轻人不喜欢,因为“90后”的爱情观跟过去有很大区别。现场的举手表决中,许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其中的爱情。对此,赵宝刚认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有分歧是正常的;但是,他又坚持认为,人们的爱情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抽象的感情至上的关系,而是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有联系的一种关系。影片的主人公爱的那么曲折、那么痛苦,主要原因还在战争!我们表现这种凄美的爱情,我们控诉各种对爱情的摧残,只有做好让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让民众包括青年人的爱情生活有幸福指数就好!对此,现在的青年人好像认为这个问题纯属多余,爱情就是两个人好就好、不好就分手那么简单;幸福指数就是个人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这样简单,至于爱情给人的温馨回忆和记载,爱情给人的生活勇气和追求等问题,考虑的人太少……赵宝刚的这一席话,让现场的大学生引起了深思,坐在现场的一些老师幽默的说:“赵宝刚导演在代替我们老师给学生上政治课了!”

  最后电影留给人们思索的是:“触不可及的难道仅仅是爱情吗?”通过赵宝刚的一番解释,可能大学生还有不满足甚至不同意的观点,但是,我认为电影的这一指向是明确的、严肃的、正确的!从影片一开始蒙蒙细雨中人们打着伞拥挤的行走,到中国人、日本人乃至主人公都是踩着探戈舞步的行走,到最后轮船载着人驶向茫茫大海可能目标不知何处是彼岸的行走,电影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揭示了人们生存方式、爱情方式甚至男女接触方式的一种误区和禁区。在我们的高科技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做鳖,几乎在技术层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触不可及”时,我们是否知道在精神层面、尤其是在人与人相处的情感层面,究竟还有多少“触不可及”的东西呢?(文:张生泉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