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泉兄的《网文如是说新闻》出版,嘱我写序,实不敢当。因为他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术有专攻,业是行家,且有几部专著出版;同时他又是学者型的党务干部,多年担任上戏宣传部长,是新闻发言人,而我是一个退休的报人。但考虑到我和生泉曾“同在一个屋檐下”,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就不好意思违命了。
十二年前,我任东方网责任编辑。新闻界、文艺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受邀担任特约评论员。生泉兄也在受邀之列。对于网络评论的作用,他是一位识时务者。他在教学、党务繁忙之际,坚持八年为东方网、人民网和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写了大量评论,有一段时间几乎是每日一文,我成为他的第一读者。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是一个善于思考的高校干部,又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好发声音,乐于助人。他担任评论员后,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了许多信息资源,加上他有学问底蕴,出手敏捷,很快引起了各大网站的注意,纷纷转载他的网评。八年努力不寻常,八年辛苦见功底。生泉成为上海新闻评论界的新锐人物之一,成为东方网特约评论员的中坚力量。
生泉写网评,是“半途出家”,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华丽转身。网文议政新视野,华丽转身更好看。生泉的许多网评,选材和分析与有些新闻界的专职评论员不同,多了一些学者式的思索;生泉懂教育和熟悉艺术,思想的出新和学养的积累成正比例;他的文章和那些网络写手的“急就章”更为不同,比较耐读;比之于社科界人士的文章,又没有某种学究气。凡此种种,都是他网评的特色所在。华丽转身还有意外收获,即对他担任新闻发言人这个社会角色,增添了职业敏感性,集聚了言论正能量——能写和能说,相得益彰;能说又能写,互相促进。再者,小文章写好了,对于撰写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同样是大有裨益的。近几年来他的学术著作多产,恐怕也与他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写作的习惯分不开,学术著作的文字也变得更为华美。
生泉将八年来散见在各大网站上的网评精选200多篇,结集出版,很有意义。网络评论,至今仍有人认为只有几小时的生命力,其实大不然。网络评论不是“小儿科”,网络评论能成大气候。出色的网评,同样有长远价值。八年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学生汪洋勇斗歹徒英勇牺牲,汪洋的母亲把各界捐款四十多万元全部交给学校做奖学金。生泉当即写了《大学生汪洋和母亲共同的追求》一文,始发于东方网,后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转载(题目为《高尚离我们不远》)。文章有言:“今天,涌现了一位汪洋这样的大学生,使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思考和意义;在汪洋这样优秀大学生的背后,还有一位汪洋母亲这样的女性,这更使我们有理由认真审视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我们这座城市、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时代,完全是能够和革命时期一样,造就英雄的;我们每个个体、每个单位、每个行业,身边都有崇高、都有正义的;你崇高、我崇高,崇高就会成为人的追求;你正义、我正义,正义就会成为社会的价值;你英雄、我英雄,英雄就会成为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强音、人生的楷模!”时过八年,这些闪光的议论,在今天读来,还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 (《网文如是说新闻》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