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7日电(轩召强)近日,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剧院拉开序幕。本届戏剧节以“中国梦·青春梦”为主题,11月3日至12日期间,来自全国各地33所高校的剧目将集中献演,共同参与角逐“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11月5日、6日,上海戏剧学院参演剧目、写意戏剧《中国梦》在上戏剧院倾情上演,这也是该剧自1987年首演后再度被搬上舞台。
早在1987年,《中国梦》就由留美剧作家孙惠柱、费春放编剧,年逾八旬的著名戏剧家黄佐临携陈体江、胡雪桦导演,奚美娟、周野芒主演,于当年7月1日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时任文化部长王蒙特派艺术司司长代表他到上海观看演出后,破例在最后一刻特邀该剧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两位主演双双得奖。该剧在京演出引起轰动,原本戏剧观常有分歧的专家们在评这个戏时竟然出奇地一致,认为《中国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别开生面,用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故事和艺术手段生动地反映了今日中国的新面貌以及传统文化的底蕴,创新但不猎奇,爱国却不保守,中国剧坛诞生了能与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理论相匹配的原创实践。
2014年,由孙惠柱担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年轻的表演专业应届毕业生主演的《中国梦》再度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演。写意戏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审美进程不断,莘莘学子用自己的角色塑造表现着人生追索的诗画。《中国梦》包含了两个人的梦:中国演员明明移民美国后放弃了艺术,经营餐馆挣钱,每天思念祖国,这才意识到她心底里的梦其实是中国梦;她的男友美国律师约翰本是研究庄子的博士,因求职困难而改行学法律,但也还在做着他的中国梦。约翰劝明明放弃餐馆,要支持她继续从事中国艺术追梦;明明却劝约翰别当律师了,要支持他去向全世界更好地介绍、宣传中国梦。这个戏仅需两三个演员,是一组“戏中戏”:约翰请观众来到剧场,配合明明演绎出一系列的梦境,希望以此证明她的艺术才能可以走向世界;演绎过程中展示出各式各样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但是,中国梦把他俩连在了一起,把他俩带来了中国。
岁月如歌,追求永恒——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接近时,当“中国梦”既可在戏剧小舞台上公演、更可在世界大舞台中追寻时,当更多的外国人能像剧中的约翰那样来认识、欣赏中国梦时,我们是做“山里的放排人”、 “中国餐馆的企业人”,还是“展示中国形象的文化人 ”已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把舞台诗意的梦想变为我们自己生活的现实。
写意戏剧《中国梦》编导孙惠柱旅居北美十五年,在北美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十年,1999年回国,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纽约《戏剧评论》联盟轮值主编。新版《中国梦》,除了三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之外,还融合了舞蹈、古筝等写意元素。由“上海文化新人榜”上榜新人、上戏青年教师董杰担任编舞,由曾获文化部及教育部多项大奖的青年教师伍洋担任古筝演奏,而舞美和灯光设计均由上戏舞美系副主任、著名舞美设计师伊天夫担任。
据了解,中国校园戏剧节是建国以来举办的首个国家级校园戏剧节,也是唯一一个面向全国校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国性戏剧活动,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戏剧繁荣发展。中国校园戏剧节设立的“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 是我国校园戏剧的最高奖,为国家级文艺常设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