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于2014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异彩纷呈的活动在七天时间里令人目不暇接,包括14部艺术节委约作品及国内外优秀青年艺术家和全国18所艺术类及综合性大学师生带来300余场活动,其中有90个舞台节目、50多个讲座沙龙和20多项视觉展览,每日5000余人次,总计约近4万人次参加创想周活动。
新人新作 全面扩容
今年的扶青计划委约创作项目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由原本的6个作品增加到14个,演出场次达到23场,参与创作、制作、演出人数超过300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部分作品还走出传统剧场、走出上戏校园,来到城市草坪音乐广场、贺绿汀音乐厅、800秀等地演出,更多专业观众和普通市民观看了表演。
今年艺术节“扶青计划”的委约主题“进化──适应与衍变”旨在鼓励创作者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验的同时,在进化历程中以更开阔的世界观,运用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来重演经典和创新的结合。委约作品类型包括交响乐、室内乐、音乐剧、舞蹈、戏剧、戏曲等,入围的委约作品,展现了年轻人的社会思考。来自北京张志伟的音乐与人声作品《晋阳》,从现代青年重回故乡的视角,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文化感;上音博士生李磊的现场声景与电子音乐作品《物·语》,将评弹名篇《旧货摊》与二胡、现代舞、行为艺术相结合,强烈的形式感与厚重的内容感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来自上昆的沈轶丽《题曲》将戏曲表演者与戏曲角色之间身份转换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不少观众潸然落泪;青年导演佟童《M先生的盛宴》请观众在入场前加入微信群并设宴款待,互动式剧场的尝试让观众耳目一新;北京导演、编剧尚垒的话剧《没有表情的人》则采用了AB两组演员,以性别互换的形式来演绎同一个故事。
与往年10月各团队集中来沪演出、演完各自离开,各组之间缺乏交流不同,今年秘书处通过组织大师工作坊、演前集训、演后聚会、专题论坛等活动,使得参与“扶青计划”的艺术家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交流网络。
青年创作者自发成立了微信群,互相给各自的作品点赞、评论,形成了良好的艺术讨论氛围。未来更多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将由此诞生。
除了搭建平台让大家自由交流,秘书处也继续有针对性地“做媒”,上届“创想周”中获得委约的艺术家、传承国粹的京剧世家后人裘继戎在舞蹈名家杨丽萍新作《十面埋伏》中,以新的艺术面貌与观众见面;去年委约艺术家、哈佛音乐才子吴承昊也将和内蒙古的安达组合带来《最后的草原》交响协奏曲,谭盾老师亲临现场为作品叫好。
嘉宾观摩 反馈热烈
今年委约的14部作品中,不少都反应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思考。观看演出的国际嘉宾给予了热烈反馈,赫尔辛基艺术节的总监EricSoderblom说:我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节目,这些作品非常新颖!Sanderler Wells的总监Mr.Sterling认为《尘净》这个作品非常棒,希望主创能早日拥有自己的舞团。被《卫报》连续两年评为英国最好的专业院校——伦敦Guildhall音乐戏剧学院校长BarryIfe看了SamWu和安达乐队的《最后的草原》说,这种内蒙古与古典音乐的混搭风格非常有意思,我明年一定会再来!
青年创作者对于今年的扶青计划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没有表情的人》主创尚垒表示,演出结束后还能在微博上和荣念曾老师讨论对作品的修改意见,能和大师如此深入沟通对作品的帮助特别大,大师工作坊这个环节很棒。《风之谷》的主创万马尖措则希望能够增加受众与创作人员的交流,让创作人员能听到不同于专业领域的声音,并期望可以让委约作品更多地进校园或公益演出,与社会发生互动,持续艺术节理念的传播与辐射,对于扶青计划和在此诞生的作品就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除了制作和呈现以外,作品通过后续发展展现了其艺术生命力,越来越多的机构向“扶青计划”委约作品伸出橄榄枝。委约作品《抹布爱情》在静安戏剧谷“市民戏剧节”的两场演出座无虚席,《M先生的盛宴》和《没有表情的人》即将在浦东星舞台和北京蓬蒿剧场进行二轮演出。已经确定的2015年美国纽约APAP和线圈艺术节上将呈现三部历届委约作品《死亡与少女》《意镜》《白�豚歌》;珀斯艺术节总监Jonnason Holloway说,希望能在2015年邀请几组扶青艺术家去珀斯艺术节展演。香港新视野艺术节的拓展经理梁世聪表示希望明年有新视野艺术节的青年艺术家到创想周来演出,2016年拟邀扶青艺术家至新视野艺术节的当代艺术版块展演。
大师指导 质量提升
本届“扶青计划”特聘香港文化中心主席、“进念·二十面体”创始人荣念曾先生担任艺术顾问。荣念曾通过前后多次与青年创作者的对谈,对青年的创作进行了手把手辅导,并为《晋阳》《物·语》《题曲》《123·45》这几部作品进行了舞台设计,在上戏的工作坊使艺术家从美学、基本功、舞台基础上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艺委会成员林怀民也于9月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几个舞蹈作品进行了一对一辅导,并在观摩10月首演后致电工作人员,表达了对每组作品的看法和期望。
今年的大师讲座尤其受观众欢迎,个别讲座人满为患。例如,林怀民等艺术家与学生和观众分享艺术创作背后的思想火花,在谈及创作灵感来源的时候,林怀民先生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咖啡加盐。“艺术就像咖啡加盐,也许不好喝,但不要不敢尝试。”咖啡加盐是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组合,可是当你将它们不经意地结合在一起,可能得到一个奇特又不可思议的结果,就能开出奇葩。在《九级浪》展览闭幕之际,艺术家蔡国强也受邀回到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与国际著名编舞家沈伟进行了一场题为“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对谈。但当一位学生观众问及该如何面对毕业之后对艺术的动摇与犹豫时,他忽然一改整晚活泼风趣的“男孩蔡”语调,严肃而深沉地谆谆教导起来,掰着手指告诫大家,青年艺术家要有四个气——首先要有“志气”;其次要有“才气”,才配得上拥有的机会,可以自己办展览做演出;第三是要“大气”,要做最有意义的创作,不要被小东西所迷惑,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展现最大气的东西;然而,在历经了各种机会、体验了各式的疲劳之后,人容易慢慢地变质,这个时候还要一个“正气”,回到做人和做艺术的根本,回到我们热爱艺术的初衷。
今年的创想周不仅在活动内容和作品数量上华丽升级,还联合了18所高校共同参与,其中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全国艺术类高校以及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参与面涵盖演出、诗社和展览等等。
青年艺术创想周是艺术节“开门办节”和上戏“开门办学”理念进行有益结合,打造“文教结合”的新典范。上戏校园虽不大却非常美丽,处处是景,创想周在上戏校园举办不但成为了青年艺术家展示平台,也成为了一个与全社会、全世界交流艺术的巨大舞台。这是一场青春的、立体的艺术游园活动,是为上海的艺术文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的努力,也是其在上海的艺术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象征。
青创演出 创意融合
今年青年艺术创想周邀约节目数量和质量较去年有非常大的提升,由去年的200场增至300场,包括约90个舞台节目、50多个讲座沙龙、20多项视觉展览。创想周作品形式从戏剧、音乐到舞蹈、电影等包罗万象,多种可供选择的艺术形式将满足各类观众的欣赏口味,其中,英国幽默肢体剧《Smashed爱疯苹果》作为青创周上戏剧院的首场演出,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当9位技艺精湛的杂耍艺术家把80个象征束缚的苹果玩弄于鼓掌之中,便是以其诙谐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一种独到的生活哲学;中英合作的视觉魔幻剧《龙》、中西融合的木偶戏曲《美女与野兽》、中法合作的皮影戏曲《灯官油流鬼》都为观众带来新奇的体验。创想周此次特邀的海内外优秀剧目,包括太阳马戏原班人马组成的加拿大七手指剧团所演绎的新马戏《幻影寻踪》,根据世界知名儿童绘本改编的同名加拿大儿童剧《好饿的毛毛虫》,都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现场座无虚席。
户外演出也是此次创想周的亮点之一,来自国内外的音乐乐队成为每日舞台的亮点,如打头阵的新疆十二木卡姆组合通过原汁原味的吹拉弹唱,让国内外嘉宾观众了解“十二木卡姆”这一由15世纪流传至今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牧羊人乐队,将罕见的普米族吹奏乐器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上海本土的VocalForce组合由三位青年男中音为观众带来了五种语言的经典名曲;来自上戏和上音的“图腾组合”是乐坛后起之秀,将B-Box元素与蒙古民歌混搭;加拿大赛格布尔乐队获得了加拿大民间音乐奖,展现了吉普赛即兴与惊人的音乐技巧结合;加拿大“扔石头乐队”的民谣令人手舞足蹈;美国民谣乐队胡同乐队更以诙谐的音乐与说唱让观众捧腹。户外的“花与诗”,中国现代插花花艺秀活动也得到了观众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关注和好评,在上海花艺协会理事杨绿翠老师的优雅展示与上戏创意学院亓季松老师的精彩讲解中,观众们获得了一场美的盛宴。此外,来自上海体育大学的“绳舞飞扬”、交通大学的四重奏、上戏诗社和百老汇音乐剧选段以及木偶戏都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让人大呼过瘾。
艺术大师评价反馈
谭盾(2014扶青艺委会成员/国际知名中国作曲家、指挥家)
我觉得中国的未来,就是需要有未来的艺术家。我们不可能告诉人们怎么去做,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培养出最好的艺术家。跟年轻的一代工作,就是可以在很大的范围里面去培养,去选择,去鼓励。与年轻的艺术家合作,是未来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能够把过去带去未来,也许就是目前我们人类所努力的目标,也是年轻人最为责任重大的一个任务。
我觉得让全民参与艺术的创造,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让所有人可以感受城市、感受生活、感受节奏。能有这样的机会做一个这样的艺术天地,有这么多年轻人参与一个系列性的演出,从舞蹈、音乐到戏剧,可以让所有人都参与,非常令人期待和兴奋。
林怀民(2014扶青艺委会成员/国际知名编舞家、“云门舞集”创始人)
做一个舞蹈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国的艺术学院,舞蹈演员受到的身体训练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不代表能做一个好的编舞者,你必须站在观众的视角去看整个演出。
我非常高兴扶持青年艺术家这个项目创造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年轻的舞蹈编导去尝试,他们并没有被要求说一定要成功,这一点对中国的舞蹈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但是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领域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对世界有更广泛的了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现在的市场并没能提供足够多优秀的现代艺术给这批年轻的观众欣赏。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它有很好的目标,同时也不断在审视和改进,它真正帮助到这些年轻的舞蹈编导去尝试自己想做的创作,所以确实非常珍贵。
荣念曾(2014扶青艺术顾问/香港戏剧导演、“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
每一个创作都是在处理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传统。
我看到一个很好的方面是,艺术家之间会去分享彼此的资源,我很感动看到大家这么团结,这是我们未来的文化圈子非常需要的。
蔡国强(表演艺术导演)
对青年人创作最大的支持和扶持就是给他们空间,让他们更自由一点,大胆一点,独立一点,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表现方法,得到更大的宽容和支持。这样青年人就有更大的希望。
目前国内的艺术发展状况是,给青年人包容的空间不够大,但是给他们的机会和创作经费支持、场地等各方面都在提高,现在的创作人在物质和经费的保障相比以前是好了很多。所以有它可取的一面,但也有不足。
国际艺术界嘉宾声音
Anji(韩国Bukchon Changwoo剧院节目部)
在看了演出后对扶青的音乐节目很有兴趣,在韩国也计划做类似的扶持音乐家计划,希望加强合作。
Eric Soderblom(赫尔辛基艺术节总监)
我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节目,这些作品非常新颖!
Grzegorz Pantak(波兰Kielce舞蹈剧院副总监)
我非常希望能和你们的舞者合作在中国进行演出!
Patrick(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项目机构)
我前年第一次在艺术节看了扶青项目,之后每年都来看,艺术节有了我每年都期待的项目。
梁世聪(香港新视野艺术节拓展经理)
希望明年有新视野艺术节的青年艺术家到创想周来演出,2016年拟邀扶青艺术家至新视野艺术节的当代艺术版块展演。
Barry Ife(伦敦Guildhall音乐戏剧学院校长)
看了吴承昊(SamWu)和安达乐队的《最后的草原》,我非常喜欢这种内蒙古音乐的混搭风格,希望明年再来并与艺术节有更深入的合作。
Jonnason Holloway(澳大利亚珀斯艺术节总监)
希望能在2015年邀请几组扶青艺术家去珀斯艺术节展演。
Vallejo Gatnar(美国纽约Coil艺术节总监)
对《题曲》《物语》及《悟空》很有兴趣,希望能邀请《悟空》作为2015年委约艺术家在Coil展演的一部节目。Rachael Cooper(美国亚洲协会全球表演艺术与文化策略总监)
觉得《物语》和《题曲》这两部作品很棒,同时也希望安达乐队明年能到美国演出。
Sterling(Sanderler Wells总监)
认为《尘净》这个作品非常棒,希望主创能早日拥有自己的舞团。祝他们成功!
Kim Bock Hee(韩国舞蹈家协会会长)
对扶青计划非常有兴趣,希望能与韩国舞蹈计划合作,具体合作会在日后商谈。(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