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缺乏理想,只是商品成不了艺术品

发布时间:2014-11-19作者:访问量:2

    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50位青年戏剧评论家聚集上海,参加由中国剧协、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文联主办的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昨天下午,在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的主持下,学员们上了特殊的一课:交流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几乎所有青年戏剧评论家都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说真话、讲道理”感触深刻。
  “说真话就是要求评论者有独立的品格,讲道理就是以理服人。”浙江剧协秘书长沈勇说,“当下评论环境有很多弊病,如人情评论、红包评论、概念评论、炒作评论。评论难以与创作相互促进,评论者与创作者之间形不成良好的互动……评论者要讲得出理,让人信服,首先要增强自身理论自觉并融入创作过程中,批评不是‘酷评’,应该是充满同情的理解和充满敬意的批判,这样的道理才有效。”
  “从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来说,‘讲真话’是对文艺作品评价客观性的最终体现。”《上海戏剧》 编辑部副主任叶骅说,“一部作品获得的评价不是由某个单独的批评体现的,即便个体的主观性再强,只要说真话,总体评价必然会趋近客观公允。讲道理则能促进更好沟通,说真话与讲道理结合是营造良好文艺批评环境的途径。”
  如何更好地“讲道理”?湖北省艺研所的青年评论家刘威利认为,传统审美和戏剧理论值得开掘、继承、激活,“现在很多戏剧评论中流行语泛滥,不是‘华丽转身’就是‘给力’,评论者若能将古代戏剧理论批评结合实际运用到具体作品中,写出的戏剧评论会更有说服力和深度。”
  文艺创作为何有高原缺高峰?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穆海亮认为,首先要打造戏剧创作的文学高峰,“有文学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剧本是优秀戏剧作品的基础。”《上海采风》编辑部主任胡凌虹认为,创作者缺乏理想,生产出的就是商品而成不了艺术品。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石俊回顾自身创作历程,“2009年我写了一出话剧《杜拉拉升职记》,上演时为了某品牌的赞助,女主角在一段台词中报了十几遍品牌名”,这段创作经历让原先将自己定位为“偏市场导演”的石俊反思,“艺术作品不是不需要市场,但不能被市场绑架。”他说,自己10年前导过一出当年上海票房最高的小剧场话剧,到今天已经没人记得那出戏的名字了,“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需要留得下来的作品,票房固然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一,但时间是更大的价值。”(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