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高校掀起了一股“大师剧”的创作和欣赏高潮,11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礼堂,一台以中科院院士、著名白血病专家王振义事迹为原型的话剧《清贫的牡丹》隆重上演,一个半小时多一点的时间有限,但通过牡丹出身高贵却选择清贫的象征,一个人民医生、一个大学教师的伟岸人格屹然竖立在大学生的心中。当舞台背景傲然绽放出一朵朵淡雅的牡丹花时,当扮演王振义及其夫人的演员说出这样的话时,当真实的王振义演出结束上台和艺术的“王振义”握手致敬时,现场大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师剧”是再塑大学精神的有力载体,这一判断再次得到证实。
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以编创“大师剧”作为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挖掘各高校建校历史中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将这些身边的鲜活故事搬上舞台,让师生切身感受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向全社会传播大学精神。
“大师剧”是上海教育以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再塑大学精神的有力载体。这个载体的专业依托是上海戏剧学院。“从课本剧、校园剧到大师剧,演出的是戏剧,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使命,这是我们专业戏剧人的使命,更是戏剧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艺术形式的担当。”看完《清贫的牡丹》,一位上戏教师如是说。实际上,作为上海大学生戏剧艺术实践基地,从2005年起,上戏就坚持在普及戏剧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从大学生基地培训班、中小学艺术老师培训班再到大学生辅导员培训班,一路走来,戏剧与学校教育互动的功能一再得到强势发挥。
弘扬大学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从蔡元培、陶行知到钱学森、李四光,也无论他们作为大学教授还是作为在校学生,他们一方面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教育,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教诲,另一方面是身处学校心怀民族命运和时代责任,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最后不仅为国家、也为他们自己的人生乐章谱写出了美丽的旋律,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也为大学精神注入了永恒的精髓。
弘扬大学精神,在当前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我们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包括大学在内的文化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或受到一些市场因素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之警示同样适用于大学教育。另一方面,文化发展要有引领,这个引领除了政治思想、法制规章的引领之外就是文化引领,其中大学精神的引领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内容中,以那些著名大学学者、优秀公众人物为原型的人格力量之引领就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兴地看见,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创排的《钱学森》一举摘得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后,“大师”系列校园剧在上海高校已成风尚。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潘序伦》、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也陆续上演,东华大学《钱宝钧》已完成初稿,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已初步形成剧本思路。
弘扬大学精神,不仅在上海也在全国开展;“大师剧”的演出也在全国得到有力推进。今年刚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获得普通组第一名的话剧,就是来自清华大学话剧社演出的、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事迹为原型的话剧《马兰花开》。中国科技大学演出的《郭永怀》、中国地质大学演出的《李四光》等,也在北京、合肥等地大学生中获得强烈反响,这些优秀人物,也是他们学校的杰出校友,从身边的感动开始,体验伟人的人格力量,这样的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也对广大市民有效。中国今天的发展,需要英雄精神、需要民族使命担当——大师剧的演出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着大学师生和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的步履。今后,上海每年将扶持创作编排一批以教育名师为素材的优秀原创话剧,并在高校巡演,在校园里不断掀起一股“演绎大师、学习大师”的热潮。我们相信,将“大师剧”的创作演出作为大学精神塑造的有力抓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学生亲身参与剧目创作、排演和观摩,大学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会出现一个新阶段。(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