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曹禺:23岁写出《雷雨》的“神童”

发布时间:2014-12-19作者:访问量:106

  “曹禺戏剧文化研究与交流合作体”成立。摄影/刘佳奇
点击查看原图
  曹禺话剧《雷雨》剧照。
点击查看原图
  晚年曹禺(左)和巴金在一起。
点击查看原图
  曹禺和家人在一起。
点击查看原图
    桑翔

  2014年是曹禺处女作《雷雨》发表80周年纪念。这位23岁就写出《雷雨》的“神童”,一生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部优秀剧作,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伟大剧作家。
  日前,来自上海、天津、重庆等地的曹禺研究专家,齐聚上海戏剧学院,在“曹禺戏剧文化研究与交流”会上,讲述这位“神童”的成才经历与其对教育的启迪。

  儿时爱戏常会自导自演京戏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原名万家宝,小名添甲。父亲万德尊是一名旧官僚,母亲薛氏在曹禺出生3天后就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
  曹禺3岁起,就由继母薛咏南带着进入戏院听戏,他和姐姐一边看戏,一边听母亲说戏。当看到《岳家庄》一幕中“敌将被岳云打翻在地叩头求饶”时,小添甲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平时,添甲在家里从不敢开怀大笑,进了戏园如入天堂,可以大声地笑,学大人那样喝彩叫好,感到浑身舒坦。”研究曹禺50多年的上戏教授曹树钧分析。
  在继母的影响下,儿时的曹禺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曹禺6岁那年,父亲特地从湖北潜江请来私塾老师刘琦珂,教他《百家姓》、《三字经》……调皮的曹禺常常在上课时,偷偷看《说岳全传》、《水浒》、《三国演义》改编的连环画,课后向小伙伴讲述“八大锤”、“岳飞抗金”的故事,还会根据看过京戏中的样子自导自演起来……
  读6年私塾后,曹禺已将“四书五经”、《古文观止》 背得滚瓜烂熟,还熟读了《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深得父亲的喜爱。“送儿子去什么学校呢?万德尊考虑了很久,决定还是去南开中学。”曹树钧介绍,南开中学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于1904年创办,很重视英语教学,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曾在这所学校学习过。为了让曹禺入校后跟得上进度,万德尊特地让曹禺在天津官银号汉译英学馆补习了两年英语,曹禺在这里读了大量外国故事简写的英语教材,并初步打下了英语阅读的基础。

  入读南开成为“新剧团”主演

  1922年秋,12岁的曹禺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南开中学是北方正规学堂组织新剧团的拓荒者,曹禺入读时正逢校园戏剧在南开中学兴盛。
  “张伯苓所在的南开特别讲究愉快教育、修身教育,戏剧就是其中很重要的载体”,曹树钧说,曹禺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加入南开新剧团。
  在新剧团著名戏剧导师张彭春的指导下,曹禺改编导演并主演了易卜生、高尔斯华绥、莫里哀等人的系列剧作。在南开中学这五六年,曹禺几乎年年登台演戏,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在高三班史上都特意写上,“万家宝是班上的‘新剧家’、‘大明星’。”实践使曹禺熟悉剧场、熟悉观众,掌握了舞台感。
  转眼面临毕业,在面对考什么大学时,曹禺犯难了。“自己真能终身选择演员这一职业吗?”社会上看不起演员这个职业,他倒不以为然。但是真要自己当京剧演员,感到身材、嗓音欠缺;但如果以话剧演员为职业,当时全中国没有一个职业话剧团。
  后来在父亲的游说下,曹禺决定报考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或天津当一名医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彼时全国最高的医学学府,竞争相当激烈,尽了最大努力的曹禺终因物理、化学两科成绩稍差名落孙山。
  通知书上的“不予录取”4个字给了曹禺当头一棒的同时,也为曹禺打开了通向戏剧的另一扇窗。

  转学清华23岁创作《雷雨》

  1928年,曹禺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业余时间跟随张彭春继续导戏演戏。在接演《玩偶之家》、主演“娜拉”这一高难度角色成功后,曹禺有了信心,也坚定了往戏剧发展的决心。
  一年后曹禺转学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潜心钻研戏剧。曹禺借助清华图书馆便利,大量阅读了莎士比亚、萧伯纳、契诃夫、奥尼尔和古希腊悲剧作品,以及戈登·克雷的戏剧理论。
  “潜心发掘使他深入了解西方戏剧文化的堂奥,得以与传统戏剧文化积淀相激荡、融合。”曹树钧分析,莎士比亚式的舞台实践与精神和戏剧文学素养的结合成就了曹禺,使他最终完成话剧成熟化、中国化、独立化的历史使命。
  1933年,23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完了酝酿5年的4幕话剧《雷雨》。次年,慧眼识珠的巴金在读到 《雷雨》 后被深深打动,极力推荐后,全部剧本刊发于次年7月出版《文学季刊》第三期杂志上。1935年4月,几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将 《雷雨》 搬上舞台,当时正在东京的郭沫若看后撰文,大赞《雷雨》是一篇难得的力作。同年8月17日,《雷雨》在天津举行国内首次公演,立即引发轰动,评论家李健吾赞其为“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曹禺一夜成名。等到1936年,他的新作《日出》发表时,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副刊邀请了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等当时文坛上几乎所有大家,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
  从23岁到33岁的10年间,曹禺写了7部戏,包括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等,在戏剧史上创造了“神童”传奇。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