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让艺术梦想在这里向世界展示

发布时间:2015-03-20作者:访问量:0

让艺术梦想在这里向世界展示 上戏“创想周”已成为国际艺术界颇有吸引力的舞台

  新学期刚开学,上海戏剧学院就接到了来自爱尔兰和意大利等艺术团体的预约,希望能在10月举行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上进行演出。

  连续举行两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已经成为在国际艺术界颇有吸引力的舞台——这个原本只属于校园的开放周,不仅成为年轻艺术家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成为让全社会和艺术亲密接触的重要途径,甚至还吸引了一些艺术机构来寻觅艺术产品。用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的话来说:“‘创想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让广大市民在生活中走近艺术,扶持更多的青年艺术家轻松登上国际舞台,让艺术文化惠泽更多的人群。”这也是艺术类大学打破传统认识壁垒、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对时代做出的积极回应。

  单单是去年的“创想周”校园开放日期间,上海戏剧学院就利用校园场地精心设计各类展示活动,包括200多场演出、19场工作坊与讲座、20多项视觉艺术展览、64部微电影、11门精品课程,吸引了近3万师生和市民观摩。  

校园开放日打破艺术文化传播的围墙

  最初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活动,曾被认为是一次校园开放日——把整个校园变成一个舞台,让年轻人能够展示才艺。但开放报名后,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很多艺术团体。

  开放舞台,是艺术走向大众化的必经途径。“创想周”中,上戏校园的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角落,都被精心设计成“舞台”,排练厅、教室、草坪、阳台和过道,甚至来来去去的路人,都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成为艺术表演的一个元素。艺术走下了高高的专业舞台,打破了“第四堵墙”,尝试着与生活融为一体,打造出一个“处处是戏、人人入戏”的新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舞台向全社会开放——开放,便意味着放开手脚,鼓励参与。学校打开校门,欢迎市民走入校园,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传播“创想周”的艺术活动,或观摩、或对话、甚至参与表演。“创想周”不但是市民乐见的艺术嘉年华,恰恰也代表着一所艺术类大学服务社会的深思远虑——尽可能地消弭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让艺术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让全民素养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整体提升。

  这个开放的舞台除了孕育更多的观众,还孕育了一批艺术新星。18岁的少年吴承昊是室内乐《白鳍豚歌》的作者,4年前,他刚开始尝试作曲,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仅仅4年之后便会站在一个国际平台的聚光灯下。“创想周”大大降低了专业表演的准入机制,助推年轻人站在一个更高的舞台去接受考验和挑战,让他们的生命力在观众的热评中得到鼓励,也在艺术名家的点评中得到了滋养。谭盾、田沁鑫、杨丽萍等一大批艺术名家现身“创想周”,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指导意见,让青年艺术家的表演不但是艺术的,更是学习的,他们从这里走向成熟,走向国际。  

开放课堂,培育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开放课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学校的天职是育人。但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更需要培养具有开放思维、能引领未来的人才。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赋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呵护他们稚嫩又独立的思维力?

  “创想周”中,整个校园用演出、工作坊与讲座、视觉艺术展览、微电影等等,打造出一个开放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个课堂里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有学生聆听讲座、参加演出和工作坊,还有学生组织演出、担纲志愿者。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破除了功利化的教学手段——它并没有在课程之初就对学生提出明确直接的教学要求,而是用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形象的表达,吸引了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体验,引发思索,进而有所收获。编导专业研究生李国强认为,“创想周”带来了专业领域的各类奇思异想,对他们充满了启迪作用,而亲身体验对理解认识帮助更大。“创想周”让学习走出了课堂,真正回归了学习的本原意义,鼓励创思,让学生在充满体验乐趣中“learning by doing”。

  去年来参加艺术节的海外嘉宾也被“创想周”所吸引,不少嘉宾特地前来观摩了“创想周”的节目,并给出了很高评价。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米尔斯就说:“我这几天特地来看了几部作品,非常棒,形式很新颖。“创想周”的节目品质很高,艺术节能和大学一起合作,让校园充满艺术氛围和感染力。”参加论坛和交易会的各国嘉宾不仅在现场观看,还当场拍板邀请了《苏州河北》等一批节目赴海外进行交流演出。

  开放办学,打造文教结合的新典范

  将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取的是“互为所长”——让文化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得以传承,让教育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得以支撑。“创想周”的举办让“文教结合”找到了一个落脚点,让文化和教育的两个重量级载体——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戏剧学院进行深度对话,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体系和教育体系相对独立的局面。无疑,“开门办学”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学科发展等都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

  楼巍表示:“把学校的大门打开,为海内外年轻艺术家提供向全社会展示创意和艺术的舞台,也为我们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为全社会提供艺术鉴赏的平台,这才是艺术类大学应该承担的使命。”院长韩生认为,“创想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体现了学校和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活动的对接。(编辑:宣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