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5小时“穿越”犹太难民上海岁月

发布时间:2015-09-10作者:访问量:27

    这里是昔日的犹太人聚集地。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上海虹口在二战时期曾收容了3万多犹太难民。“白马咖啡馆”是当时犹太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对他们来说,上海这片净土是远东最后的安全屏障,也是保全生命的珍贵处所。因为各种原因,咖啡馆已变得面目全非。记者昨天从虹口区了解到,“白马咖啡馆”将于今日正式开馆,同时,还将有9条旅游路线对公众开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郭凯扬

    5小时梦回往事 在咖啡馆欣赏音乐剧

    昨天中午,记者专程走访了一回提篮桥地区,走进白马咖啡馆,漫游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及周边地区,体验当年洋溢着老上海风情与人道主义关怀的遗留痕迹。

    据解说员介绍,1939年到1941年期间,上海吸引了大批犹太难民定居,他们大多居住在提篮桥地区。资料记载,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在长阳路盘下一座小楼,开办了这家“白马咖啡馆”。

    来到长阳路舟山路交界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整齐、老旧的欧洲风格建筑。现在,这里居住的居民都是地道的上海人,但在从前,这里却是犹太人在上海活动的中心,咖啡馆前曾顾客盈门,络绎不绝。

    前不久,虹口区决定改造街区,再造白马咖啡馆,让游客们能在品味历史的同时,喝着咖啡,欣赏着夜色与音乐,感受尘封的往事。

    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白马咖啡馆重建后将推出“5小时参观体验旅游圈”,该旅游圈由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3小时)、“方舟之路”旅游线路游览(1小时)、白马咖啡馆参观、小憩(1小时)组成。

    “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是为了避免传统游览方式的走马观花。游客可以尽情体验游览周边旅游景点,包括白马咖啡馆在内的遗迹,然后回到咖啡馆小憩。晚上,对着夜色,可以再欣赏《苏州河北》音乐剧。环境特殊,物美价廉,不亦乐乎。”陈俭介绍说。

    开馆后将开展 各类青年主题活动

    据虹口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虹口,复建历史建筑,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不仅可以体现城市的人文情怀,也是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游客,特别是青年游客,非常有帮助。

    陈俭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在虹口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成员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确立了四个建设项目,分别是“犹太一期”重新布展、白马咖啡馆复建、“方舟之路”旅游线路项目、“上海名单”墙建设。拟定了三个系列活动,分别是五次海外巡展活动、青少年“携手未来”教育计划、史料征集工作;并确定了纪录片、电影、小说、音乐剧四个文艺创作项目。

    其中,海外巡展活动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特别是推进了青年教育。陈俭认为,今天生活来之不易,要着重地告诉青年朋友们这点。目前,他们已经接待过香港学生,接下来将联合外国学校,在重新开馆后开展各类青年主题活动。

    此外,史料征集工作也有很大突破和提高。陈俭表示,重新布展后的犹太难民纪念馆拥有史料近500份,通过分类整理、编排,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有意义的实物近100份进行展览,并将搜集整理的犹太人在虹口避难期间发生的故事进行展示,还原温情记忆。

    重新布展后的犹太难民纪念馆重构了参观线路,扩大了展陈区域,引入了新媒体,丰富了游客体验,希望通过做实犹太馆公共微信服务,实现语音导览功能。

    将面向市民推出《苏州河北》音乐话剧

    日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携手推出《苏州河北》音乐话剧,再现当年历史的风风雨雨。据了解,以后这部音乐剧会和复建后的白马咖啡馆一起,面向全体市民。

    据介绍,这部音乐剧创作完成后,在演出实践中,将不断进行打磨,之后再回到上海演出,切合反法西斯主题。该音乐剧拟于9月起,以每周驻场演出的形式在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演。

    [相关新闻]

    以色列领馆制作公益宣传片感恩上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拍摄制作了《谢谢上海》公益宣传片,反映不同阶层的以色列人民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纳2万多名犹太难民的谢意。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媒体信息处前主任、前总理沙龙个人首席顾问柏安伦介绍说,当时,上海是一个“开放港口”,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愿意接纳犹太难民的地方之一。当时来到上海的犹太人来自不同国家,且年龄、背景各异。犹太难民与中国当地居民和平友好相处,他们一同经历了战争折磨,但也共享各种快乐时刻。他们尽力丰富社区公共生活,美化周围环境,开办社区学校、犹太教堂、剧院和咖啡厅,并创办报纸,组建各式运动队。

    柏安伦介绍说,以色列人民希望通过该影片向上海人民和中国人民,向在以色列民族处于历史最黑暗的时刻里,中国所给予的情谊与友好道谢。影片中,人人高举写着“谢谢”的标牌,由3种语言写成,即汉语、希伯来语和英语。该影片在以色列拍摄而成,不但表达了以色列人民的心意,也间接展示了以色列国家的风土人情。

    他还表示,以色列人民谨以该片向上海和中国人民表达谢意。以色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曾经施以援手,帮助他们躲避纳粹的迫害。在这里,在上海,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接纳犹太难民。他们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衷心希望影片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并感受到制作者们的情怀。

    “以色列和中国的友谊,不仅是在和平年代,也是在犹太难民经历大屠杀的艰难时刻建立起来的。” 柏安伦还强调,如果想要认清未来,就必须铭记历史。和平年代的友谊固然难得,但战争年代经过考验的友谊更加宝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