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以东华大学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先生为原型,历经一年多的剧本创作和话剧编排于9月8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全市公演。
舞台上,一个个真实故事、细节,动人心魄:1937年,“庚子赔款”的留英学生钱宝钧即将面临毕业实习的选择。成绩优异的他,在毕业酒会上,竟遭到国外有关工厂厂长拒绝其实习的侮辱。钱宝钧愤然抗争,却得知自己的祖国正遭受日本侵略的消息。身处异国,此刻战火燃烧着的不仅是他深爱的故园,更是他那颗热切跳动着的爱国心。钱宝钧在等待回国批复的过程中抓紧自费实习,旨在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
文革期间,学校实验室被查封,钱宝钧白天接受劳动改造,利用实验室废料将厕所认真打扫干净,晚上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因为他知道,对科研来说,一旦停顿下来,被赶超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步伐。后来,在幼子钱诚及学生的帮助下,钱宝钧发挥国外所学自制仪器的特长,自己搭设备、做仪器,研发用于研究碳纤维的关键仪器——纤维热机械分析仪……连工宣队的刘师傅也为之所感化,雨夜在实验室门外为偷偷做实验的钱老放起了哨。就在钱诚大呼“爸爸,成了!”,纤维热机械分析仪研制成功的那一刻,积劳成疾的钱宝钧眼病复发,双目几乎失明,昏倒在地……
剧本指导、上海戏剧学院创作中心主任陆军教授说,所谓“十年磨一戏”, 《钱宝钧》 这部戏的题材无疑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的戏,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的戏,鲜活的故事最能直击受众内心。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研究生王濮作为编剧,在创作时力求能够与当代生活相呼应,让那些充满理想、激情、感召力、震撼力的生命映照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如果让青年朋友们每次观看这部戏都能产生强烈共鸣,都能想一想我的未来该怎样做,怎样做才算不虚度此生,那这部剧就算成功了。”
据了解,该剧是“师生携手、共同演绎”,该剧所有演员全部来自上海高校师生,这无疑是最好的精神熏陶和传承。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表示,本剧的创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希望能够成为持续传承、弘扬钱老高尚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要代代相传演好这部戏,师生要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大师剧,让青年与传奇“面对面”
“话剧整个创作过程以及反复修改的过程,让我非常感动,”钱老小女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钱敏平教授说,父亲去世后的近二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父亲那代人身上的精神传承下去,国家会更有希望。但个人再伟大,相对于历史而言都是平凡的,父亲是个普通人,希望话剧突出的是父亲那一代人,体现出那个时代。
令人激动的是, 《钱宝钧》 并不孤单。市教卫党委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校园原创大师剧,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近年为弘扬大师风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而着力推进的一项创新模式。
近年来,上海启动校园大师剧扶持创作编排计划,各高校涌现了一批以名师大家为素材的原创大师剧,让青年有更多机会体味前辈的理想情怀,领悟身边的大学精神,都在所在高校引发观剧热潮。不少大师剧还邀约不断,跨校演出。越来越火的“大师剧”,正成为上海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平台。
校园剧的创作演出,历来是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挖掘“身边大师”的人格精神,凝练大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上海的教育发展史上,一代代值得被记忆的人物,他们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投身挚爱的科研教育事业,爱国敬业,严谨治学,大爱无限,弘扬大师们的精神无疑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他们是专业领域中的大师,是校园内口口相传的传奇。他们更是师长,是学子可望可学的前辈。把他们的故事,用大师剧这样的全新形式,向更多年轻人娓娓道来,既是校园文化的丰富养分,也开启了一扇新窗,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奇面对面。
早在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一举摘得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近年来,沪上更多高校尝试将本校历史上的大师级人物进行舞台重现,发挥其教育意义。继上海交大医学院排演 《清贫的牡丹——王振义》 后,上海中医药大学排演的 《裘沛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排演的 《潘序伦》 等校园剧,也已陆续上演。此外,上海理工大学的 《刘湛恩》 也在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