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传承与发展 新篇即将打开

发布时间:2015-09-24作者:访问量:2

        今年7月17日国务院印发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七一七通知”),很自然让人联想到1951年5月5日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习称“五五指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份由最高决策层发布的指导戏曲工作的文件,其意义与重要性不言自明。正如“五五指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之后戏曲几十年的命运一样,“七一七通知”也必将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戏曲的生存状态乃至以后的命运。
  长期以来,戏曲或是有“原罪”的,是需要经过改造以后为现实服务的,几乎成为关于戏曲工作的某种潜意识。在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下,传统戏曲的精华在流失、人才在流失、魅力在流失。直到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概是有问题的,戏曲大概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打量。
  而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西方思想、文化、艺术成了追捧的对象,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艺术则成了土冒落后的代名词。在学校教育中,英语、钢琴、小提琴、油画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古典诗文、古筝、二胡、国画等。电影电视等大众娱乐形式更是极大地抢占着戏曲的市场。在1960-1970年代还是大众宠儿的戏曲,仿佛大势已去,风光难再。媒体时常发出戏曲危机论、剧种消失论、演员后继无人论等,简直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尽管各种名目的戏剧节不断推出新剧大作,但常常是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演一场赔一场基本是常态。戏曲像半老徐娘,丧失了生机与活力,丧失了观众和土壤,丧失了市场和知音,无论多少戏剧节与奖项也无法激活它的生命。戏曲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恶化。
  坦率地说,相当多的从业人员并没有想到政府在这个时候会出台一个“七一七通知”。就在两三年前,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号角四起、硝烟滚滚。各个剧团特别是省市级的地方戏曲院团还在为市场化转型而焦灼不安,许多演员还在为自己的出路与戏曲的未来忧心忡忡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七一七通知”不啻于一场及时雨。这“二十一条”从保护与传承的主旨到具体措施,从剧种普查到剧本创作,从院团建设到人才培养,从氛围营建到组织保障,都考虑得很全、很细、很实,句句滋润戏曲人干枯的心田,拨动着戏曲人寂寞的心弦,也切中戏曲生态的现实困境。这显然是经过了深入调查研究后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产物,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有指向性。它把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到了“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高度,把戏曲的振兴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部分,充满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但是戏曲的生存危机并不会随着政策的出台而马上冰消雪释。政策蓝图要变成美好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实现这二十一条并不容易。比如优秀剧本的匮乏问题就很难解决。如何实现“三个一批”?还像过去那样靠砸钱买本子大概行不通。在艺术领域,并不是有钱就有一切的。如何进行地方戏曲的普查?如何进行院团建设和人才培养?主其事者的水平、素质如何很重要。花钱是最基本的,但仅仅有钱却绝对是不够的。戏曲的深层危机是整个戏曲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破坏。而这个文件的一个最重要的亮点就是:着重戏曲文化土壤的培育。这是培根固本的重要举措。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长期持久的努力,需要甘于寂寞默默奉献,需要不求一时政绩、但求长远实效的韧劲。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这样做是非常需要大眼光和大智慧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对于戏曲从业人员来说,简单地为新政策唱赞歌是不够的。贯彻好这项政策,需要踏踏实实的行动、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默默无闻的努力、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培植根基、涵养文脉、营建氛围,绝不需要一哄而上、好大喜功、装点门面的各种政绩工程。
  中华戏曲对人类艺术的贡献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任何一代丢失了都是罪过。传承好发展好它则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也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满怀忧患感与使命感,通过深入持久的努力使之更好地存活下去,则戏曲幸甚、人类幸甚。(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