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29日电 12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将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来,上戏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艺术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舞蹈、设计、美术等领域的著名艺术家。其中,仅美术和设计领域就产生了李山、蔡国强、陈箴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值此喜庆之际,上海戏剧学院与龙美术馆联手,于11月28日下午在龙美术馆共同举办《上戏现象——启示与拓展》大型展览与研讨活动。

研讨会现场 刘佳奇摄
“上戏现象”是上一世纪末先在美术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源自于对上戏这样一个物理规模精致、文化容量极大的艺术院校,集中出现的一批在当代中国和世界视觉艺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之概述和思考。以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大——在其他艺术领域,如导演、电影制作、艺术产业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上戏校友,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内,而且还跨界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自信的说,在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界,从管理、创作、制作乃至网络信息、新闻传播等众多领域,上戏校友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凸显着重要作用。
“上戏现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逐渐引起了文化艺术和艺术教育等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当一种现象反复出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从深层规律层面寻找原因,包括艺术本体,以及艺术教育规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艺术院校,也不仅仅在一个城市——此时,我们更感到深入研究和认真把握艺术教育规律的重要意义,更感到积极打造和努力呵护艺术创作生态和艺术教育环境的重要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表示,我们后来关注“上戏现象”,实际上是发现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艺术环境,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创新型人才,后来我们就有意识地去运用这种综合艺术环境。科技创新的空间是在边缘学科,特别当两个学科交叉时会产生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东西,戏剧学院恰恰有这样的极好的土壤。

观众被展出作品所吸引 刘佳奇摄
上海戏剧学院作为这一现象集中发生的“现场”,更有直接责任对此深入加以勘察和研究。九十年代曾有“上戏现象”课题,初步认为是由诸种合力相互消融而形成新的艺术的过程。但这一现象实在不是一个学院的孤立存在。上戏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所以许多院校和艺术机构的艺术研究者对此课题给予关注,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艺术教育和当代艺术实验与研究的深入开掘。
龙美术馆是上海西区新崛起的一个具有地标性意义的艺术空间。该馆分东西两馆,西岸馆是与徐汇区政府共建的民营美术馆,由实业家、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该馆收藏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的著名艺术家作品和稀世珍宝,如闻名世界的明成化鸡缸杯、功甫帖和新近收藏的莫迪利安尼的《侧卧的裸女》等作品,都是镇馆之宝。在数量众多的近当代艺术家作品中,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是一大批上戏校友创作的作品,它们被收藏在一本馆,每次观众参观到这里时都会流连忘返。
总之,“上戏现象”是一个“进行时态”的现象,包括这个展览本身,也是一个非“完成时”的进程,一切都在继续发生和延展之中。值此上戏建校70周年,社会文化教育单位之间强强合作,互动交流,这对于推进教学与学术研究,活跃市民艺术欣赏活动,繁荣城市文化都有众多益处。(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