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直呼“难熬”,马不停蹄转战17场

发布时间:2016-02-21作者:访问量:0

        昨日,为上戏“最难艺考”进行的第二天。除了表演戏考生,还加入了舞美、音乐剧专业的考生,人数较首日至少多出一半左右。其中,表演系考试场次最多,为5场。音乐剧最少,仅2场。据青年报记者了解,昨日考生中年龄最小为16岁,报考院校最多者达17所,上戏居第14场。
    青年报见习记者 李金哲
    现场舞美生考试装备最全
    19日的上海,阴天外加零星小雨,最低温6摄氏度。相较前一天的阳光明媚,这一天则更为阴冷。
    早上8点,考生陆陆续续来到上戏,参加第一场考试。因表演考试不得穿高跟戴美瞳,考生多着淡妆,穿平底运动鞋。为御寒,很多考生穿起了着长至脚踝的黑色羽绒服。
    在现场,青年报记者也目睹了很多“明星脸”考生。其中一男生,1米9的瘦高个,10米远就能让人一眼注意到他俊俏白皙的面容;也有的爱美考生在等待之余,拿手机屏当镜子,时不时地整理发型。
    除了高颜值的表演系考生,今天还来了很多报考舞美戏的同学。他们考试的专业有: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与化妆设计这三个方向。若比考试工具,拿“拐杖”、“竹篓”已不算什么,他们的装备是最齐全的。因是美术生,不论男女,都背着半米见方的厚重画板袋、抱着如修理箱般大小的颜料盒、挎着叮叮当当大小洗笔水桶前往考场。很是热闹。
    由于考试人数众多(共2.6万人),为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家长不许进入。被门禁拦住的他们,只好看着学生远去的背影,朝里张望。随后,他们不论天南海北,开始扎堆聊天,话题只有一个就是考试。
    临近12点,结束两场考试的学生出考场。有的面容严肃,打着手机,四处寻找来接的人;有的则满面笑容,和父母有说有笑地去吃午餐。
    考生台词表演多诗歌朗诵
    回到考试现场。在表演考场中,每场有25个考生。评委6人,是分别来自中戏、上戏、上话的老师。根据《2016年表演系本科招生规程》,初试考生需考“声乐”、“台词”、“形体”这三块内容。其中台词,“要求自备故事、散文、寓言等材料一段。”
    记者了解到,台词环节考生多表演诗歌朗诵。刚考完的陈同学告诉记者,“学生大多数内容就是诗歌,也有少数朗诵影视台词节选的”。而她准备的是《请求》,一首关于成长的诗。除此之外,还有朗诵海子抒情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也有军旅题材诗歌《永远的格桑梅朵》的。同样朗诵诗歌的张同学告诉记者:“诗歌相对其他故事而言,简短有力,更易于在舞台上表达情感。”
    在考场也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考生。陈同学告诉记者,在她的考场就有一位。“表演武术的男孩,只有16岁,台词还是他自己写的诗歌”。一般来参加考试的都是十八九岁,她说,“16岁,这么小就来,很奇怪”,这是她看见的目前年龄最小的考生。
    此外,结束舞美考试的同学告诉记者,此次水粉的考题内容是“画蔬菜和一个酒瓶”。对于自己的画作,表示“比较满意”。
    家长转战17场考试很“难熬”
    学生考试,往往最担心的是父母。从北京来的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孩子是中央美院附中的学生,因偏爱人物造型,此次报考了舞美戏。除了上戏,还报考了中戏、中传这两所高校。但由于中戏和上戏考试的时间只隔一晚,他们下午就得退房,回北京参与第二天的考试。
    对于如此匆忙的行程,另一家长则更为“焦头烂额”。为增加录取机会,他们采取“撒网”的考试方式。怎么理解?太湖高中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这次来上戏考试,已经是她女儿的第14场考试了。更“难熬”的是,下面还有3场。这次考试一结束,他们就得立马奔赴浙江。“以前都是集中的南京,现在上戏把各地分考点都集中在上海了,只好过来。”
        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许多考生早在去年10月就“扔掉了学校的课程”,全力以赴在专业上。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此次上戏加重了对文化课的要求。明确规定“最低录取文化分数线将不低于各省市艺术类文化分数线,继续推行‘一本优先’及加大文化等综合素养考试分值的政策”。对此,不少学生家长只能抱着“淡定”心态来面对。有家长跟记者说,“考得好就上,考不好就上一大专,有一个能糊口、能学知识的就行。”(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