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这边厢盖派开班,那边厢合作办学

发布时间:2016-04-14作者:访问量:31

纪念盖叫天诞辰125周年展演活动

授课现场

    本报讯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盖(叫天)派京剧武生艺术人才培训班”4月12日举行开班仪式。培训班邀请了盖叫天嫡孙、盖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张善麟和张善元担任主教老师。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重庆、浙江、台湾等地的18个京剧院团和学校的25名学员参加学习。

    盖叫天是我国京剧武生泰斗,他所塑造的武松这一人物形象已成为盖派艺术的经典,其代表剧目《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蜈蚣岭》等,为京剧舞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在盖叫天口述,何慢、龚义江整理的《粉墨春秋》一书中,盖叫天对武松的形象塑造有着细致深刻的论述。武松这一人物,也可以说是盖叫天研究和探索的舞台形象。陈毅元帅曾以“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为盖叫天题联,田汉为其题诗:“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

    2013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成立“盖叫天艺术工作室”,同年为纪念盖叫天诞辰125周年,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行了“盖派表演艺术展演”活动。张善麟和张善元参加了演出。上海戏校还重新整理出版了《盖叫天谈艺录》一书。

    作为本次培训班的主教老师,张善麟和张善元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在当今的武生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此次培训班将教授《一箭仇》、《蜈蚣岭》、《武松打店》、《恶虎村》四出盖叫天的代表剧目,能充分展现盖派艺术的特色与精华。培训班4月12日开学,至12月结束,历时9个月。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为学员集训、集中授课和汇报演出。

    据悉,上海戏校举办“盖(叫天)派京剧武生艺术人才培训班”的消息一经发出,便吸引了全国各戏曲院团和学校的武生演员和教师踊跃报名。经过相关评审专家的审核,共有来自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黑龙江省京剧院、重庆市京剧团等18个京剧院团和学校的25名学员参加学习。

    “盖(叫天)派京剧武生艺术人才培训班”的举办旨在传承盖派艺术,将盖派艺术中所蕴含的魅力与风采传播到全国戏曲院团中,促进武生流派间的交融与互动,推进戏曲艺术的发展。业界专家纷纷表示,盖派艺术蕴藏着丰厚的宝藏,尤其是对于武生行当的研究与心得,值得后学继承和研习。在当今武生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将武生艺术特别是南派武生的特色与精髓加以梳理和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又讯  为继续开展好2016—2017学年的《京昆艺术通识课程》教学,促进优秀传统艺术的普及、推广与传承,4月12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与香港振兴京昆传承中心在上海签订合作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和声书院、香港振兴京昆传承中心将与上海戏校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包括在2016—2017学年引进上海戏校的教学大纲,并邀请上海戏校的资深教授、戏曲教育家等定期赴港授课等。

    《京昆艺术通识课程》作为香港首个由大学开办�以实践为主的京昆体验课程,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声书院、香港振兴京昆传承中心牵头,采取与上海戏校合作办学的模式,教学成果显著,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将该课程纳入学分制的《通识课程——体验京昆戏曲课程》。该课程教授京昆剧的发展,各行当的唱、念,旦角生角的表演身段(手、眼、身、法、步)动作等,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京剧、昆曲演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并举办传统戏曲曲艺香港校园巡演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大型演出。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双方合作融洽,教学成果卓著,深得香港中文大学学员们的肯定与赞赏。

    正如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郭宇所言: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扩大戏曲国际影响力,是上海戏校的职责所在。京剧有200多年历史,与起源于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时期的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京昆艺术是中国在世界上独特的艺术形式,饱含着中国“忠孝节义”的优良品格。想要保护它不从“文化”变成“文物”,就要提高青年人对戏曲艺术观赏、研究、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喜爱这门艺术。

    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香港文化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昆曲联谊会会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香港振兴京昆传承中心创始人顾铁华表示,开办《京昆艺术通识课程》筹备了两三年的时间,“在香港,京昆虽不如粤剧流行,但仍有不少人为传承国粹做出了许多努力。开办《京昆艺术通识课程》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香港高等学府中提供高质素文化教育,积极发扬中华文化,推广和传承京昆戏曲艺术。”(沪 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