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缅怀大师传经典 牡丹再添新春色――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座谈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6-09-21作者:访问量:14

    (节选)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认为,汤显祖的生活年代,处于明后期的社会变革之中。当时正在高涨的“异端”思潮、革新思想以及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因而他的思想就具有“批判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人们常常称汤显祖为“言情派”,汤显祖文艺思想中的“言情”,是肯定了人的欲望、人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宣告了人格、个性的独立自主。由于这种精神的发扬,他的艺术创作充满了哲理性、主观战斗性和个性。

  “临川四梦”以其深刻丰富的思想精神,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代读者、观众的热爱。而对“四梦”的研究也就随之而起。这种研究包括理论批评、评点、改编等许多方面。三四百年来,研究从未间断,而在历史上曾有三个较为活跃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四梦”问世之初至明朝末年,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剧本的评论,可以称之为“剧本论”。第二个阶段是在明末至清前期,主要是对“四梦”的改编以及对表演和演唱的探索,可以称之为“演唱论”。第三个阶段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重点在研究《牡丹亭》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可以称之为“社会论”。

  这三个阶段,虽然论著不少,但大多只是围绕在“四梦”本身,特别是集中在对《牡丹亭》的评论上,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转机出现于1982年,以江西的汤显祖纪念会为转折点,汤显祖研究又掀起一个新浪潮。自1982年至今,对汤显祖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而且一些颇具规模的研讨活动在遂昌、抚州、大连、上海、香港、澳门、徐闻等地接连举办。一门初具规模的“汤学”已展示在我们眼前。

  “但是,一个世纪以来,和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熟悉程度相比,西方人对于汤显祖了解甚少,甚至连中国人也还没有真正走进汤显祖的世界。所以,我们遇到了一个严肃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下功夫真正读懂汤显祖,同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动的汤显祖。”叶长海表示,“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让四百多年前的‘临川梦’在今天的‘中国梦’中重放异彩,让中国的‘汤学’与西方的‘莎学’一样,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永放光华的精彩篇章。”(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