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莎士比亚 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展在沪举行,诸多史料首次亮相

发布时间:2016-10-17作者:访问量:28

      今年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两位为世界戏剧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戏剧家,中国和英国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主题活动。在中国,以汤显祖为主题的展演、研讨、出版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由文化部主办的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汇聚了上海昆剧团全部“临川四梦”、北方昆曲剧院《牡丹亭》、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等剧目,尽显汤显祖作品的不朽文学魅力与艺术魅力。在英国,423日莎士比亚逝世纪念日当天,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在泰晤士河畔位于塔桥和西敏寺之间的位置设置了一块巨型屏幕,播放融合了莎士比亚所有37场戏剧内容的一系列电影短片;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还举办了名为“莎士比亚现场”的晚会。在众多的纪念活动中,由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主办的“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展与众不同,它没有纪念演出、展演的热闹喜庆,也没有学术研讨的高端大气,而是以照片、实物、史料等为载体,用无声的方式讲述着“汤显祖与当代”、“莎士比亚与上海”的故事,拉近了两位世界级戏剧家与当下生活的距离。

      此次展览是第九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特辑——2016年莎士比亚戏剧节开幕式活动之一,分为“莎士比亚在上海”和“《牡丹亭》在当代”两个部分。前者以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的第一个登陆点上海为中心,形象地描绘了莎士比亚在上海的传播史和舞台演出史。后者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牡丹亭》各剧种舞台演出现状,涵盖粤剧、秦腔、京剧、黄梅戏、话剧、舞剧、歌剧、歌舞伎、木偶戏、电视剧等。“小而有特色是我们对这次展览的定位。”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汤逸佩向记者介绍,“展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勾画出了作为人类历史上经典的戏剧作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定位和现实意义,以及戏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

      实物展是此次展览最具特色的部分。“《牡丹亭》在当代”中,观者不仅可以看到《牡丹亭》的各种书籍版本、研究著作、音像资料,更能看到以《牡丹亭》为特色的日常生活实物,这些实物大到雨伞、挂历、张贴画等,小到邮票、电话卡、地铁卡、扑克牌等,可谓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小看一张张卡片上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它在传播着戏曲,也在提醒着我们:戏曲文化并未离我们远去,它很传统,也可以很‘生活’。”汤逸佩说。《莎士比亚在上海》中,与莎士比亚传入中国相关的翻译书籍、刊物成为亮点,这些书籍、刊物不仅在中国传播莎士比亚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第一”的意义,而且也是首次对外展出,版本非常珍稀。比如,1856年,中国人在上海墨海书院刻印的《大英国志》中,首次出现了被翻译为“舌克斯毕”的莎士比亚,这本《大英国志》的书影就出现在展览的醒目位置;1914年,郑正秋整理了当时演出的各种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改编的剧目,编著在《新剧考证百出》里,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包括莎士比亚戏剧在内的剧本集,如今它作为上戏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亮相此次展览。此外,由田汉翻译、中国出版最早的、以完整剧本形式呈现的莎士比亚剧作集;中国舞台上按现代话剧要求、第一次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顾仲彝翻译、应云卫导演)的剧本等都增加了此次展览的文化含量。

      “以往与《牡丹亭》相关的展览,要么侧重舞台演出,要么仅仅关注文本,很少有将两者结合同时展出的。”“《牡丹亭》在当代”撰稿人俞永杰介绍说。“此次展览注重舞台艺术与文学名著的互动、互补,从演出与文学两个视角呈现了《牡丹亭》当代发展的全貌。”为了筹备展览,主办方下了不小的工夫,尽最大可能搜集到了与《牡丹亭》相关的文本、演出资料,并以编年体的方式依次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牡丹亭》的大事记,信息量非常丰富。比如,观者可以欣赏到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弋阳腔彩色电影《还魂记》的珍贵影像资料、剧照和文学台本;19626月湖南昆剧团演出的七场版《牡丹亭》演出剧照、1980年广州音乐舞蹈艺术剧院舞剧院陈爱莲担任总编导的民族舞剧《牡丹亭》剧照、1982年汤显祖故乡江西崇仁采茶剧团演出的采茶戏《牡丹亭》剧照等,很多剧照都是一手资料,首次对外展出。俞永杰表示,展出这些剧照不仅是为了怀旧,而是希望人们看到经典的生命力、感受经典的艺术光芒,从《牡丹亭》当代传承之路中汲取戏曲前行的经验和动力。(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