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开幕

发布时间:2016-10-31作者:访问量:4

上戏校园又迎来了一年一度“艺术嘉年华”的日子。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于10月16日正式揭开帷幕。在未来的一周内,40多场邀约演出,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展览、创意集市,50多项大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将在上海戏剧学院及分会场先后登场。
20多个国家剧目亮相
今年的“青年艺术创想周”邀请到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跨界、跨领域舞台表演艺术家。一些国外剧目均是首次亚洲亮相,如2015以色列戏剧节、以色列戏剧展演联合推荐的剧目《野兽何在》以及由四位“意大利艺术评委大奖 -乌布奖”得主共同创作的声音剧场《光》。
不少先锋作品也在创想周上亮相,如香港实验剧场代表人物导演邓树荣执导的全女班肢体戏剧《安提戈涅》、香港绿叶剧团的黄俊达以全男班形式带来极具爆发力和想象力的肢体剧《郑和的后代》等。
展演剧目中亦不乏全新编创,且有多部作品为上海首演。如“一带一路”援疆原创音乐剧《阿曼尼沙汗传奇》,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主创参与下历经一年打磨。而中、意、德三国艺术家联袂打造、国家京剧院领衔主演的实验京剧《浮士德》也赢得了出人意料的好评。
各项讲座和工作坊也是每年青年创想周的重要活动。今年恰逢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由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主办的“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展也成为创想周期间的一大亮点。展览也是上戏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重要组成,分为“莎士比亚在上海”和“《牡丹亭》在当代”两个部分,用大量罕见照片、实物、史料等,从独特的角度纪念两位大师。
数字浸没戏剧《双重》成为一大焦点
“扶青计划”五周年特别委约项目《双重》成为了今年的一大焦点。这部作品由艺术节中心、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制作,并与新西兰StoryBox技术团队合作。StoryBox的原创剧目《the woman who forgot》首创了一种数字浸没戏剧,并首演于2016年惠灵顿新西兰艺术节。
作为国内首部用App引导的浸没式戏剧,《双重》购买了其技术版权。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观众手持演出方提供的手机,扮演着姐姐韩欣明的角色,来到上戏寻找在这里就读却突然消失的妹妹韩欣白,在剧中其他演员提供的线索指引下,观众们穿过端钧剧场、红楼化妆间、女生宿舍、观星台等地,寻找妹妹的踪迹以及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真相。整部戏从华山路678号的“启动点”开始,时长约1小时。手机App除了引导路线更负责提供线索,演员与观众因此在其提供的情境下体验剧情。
Storybox所开发的这种数字浸没式戏剧形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真人RPG”(角色扮演)游戏之中,从观众打开App戴上耳机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韩欣明的世界,手机中会弹出新闻、看到网络直播、接收到韩欣明妈妈的电话和微信小视频等。而剧情中的演员虽然和观众面对面表演,对话却通过耳机收听,并带领观众发现线索,追击真相。
该剧全程都由引导员以蓝牙控制观众的手机,来确保实景中的剧情进展与App发送信息一致。《双重》所引进的新技术模糊了剧场演出与现实生活的界线,提供了新的观剧体验。有观众看后表示过程很像寻宝游戏,有角色扮演、有线索并寻找真相。但也有不少观众表示,由于手机完全被App事先设置,观众并没有选择性,观众虽然被设定为主角,但仍然是个旁观者。(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