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票房越来越好,面孔越来越模糊

发布时间:2016-11-07作者:访问量:3

        今年虽然票房增速放缓,电影市场仍被看好。可是,能让你印象深刻的电影人物,你能记住几个?而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当代电影》杂志社、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编剧们提出了一个让不少电影人惭愧的问题: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

不深挖生活而是主观臆造

        既然是业界研讨会,与会专家都是直面问题核心。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大陆年产700多部电影,投放市场的电影300多部,票房200多亿,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匮乏,富有个性的、令人刮目的、使人激奋的、崭新的人物形象稀缺,屈指数来,每年银幕诞生了哪些崭新的主人公形象?哪一个人物形象让人我们过目不忘并深刻于心灵之中?我们的银幕主人公淹没在哪里了?”

        他指出了剧本人物塑造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第一是电影和剧本都“淹没在追求商品的大潮中,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只求数量无视质量”,第二是“淹没在主观臆想的枯井中,人物不是源于生活的发现,没有根基,没有命脉,没有真情实感”,第三是“淹没在模仿他人的后尘之中”,第四是“淹没在无灵魂的空壳之中,只求娱乐而无思想,追求动作刺激而无信仰”。

        他的话,得到了不少与会专家的赞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电影本是就是一个聚焦于人、表达对普通人关注的艺术,本应该更加百花齐放。然而我们看到,当下中国电影变得不再是一门艺术,而是被娱乐主义和艺术主义主导了方向,不把人当人,这样怎么可能拍出好电影?”

        在一度引领了华语商业电影的香港电影人看来,即使是商业片,也同样需要做好人物的刻画。香港金像奖前主席文隽说:“当年没有‘小鲜肉’,但是也有刘德华、郑伊健这种‘奶油小生’的说法,可是为什么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好看?因为我们用好角色、好故事创造好演员。但是现在国内的情况不一样了,三千万请一个当红‘小鲜肉’还要抢,但是给编剧一百万都嫌多,这样怎么会有好故事?”

好的人物影响力巨大

        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好莱坞市场,其实都需要有好的电影人物出现。王兴东举了斯皮尔伯格和哈利·波特的例子。

        他透露,斯皮尔伯格曾这样评价一个好剧本:“我认为主要在于人物,在于主人公的塑造。”最终,斯皮尔伯格有了《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林肯》、《战马》这些特别注重人物和形象的创造的电影。

        塑造一个好的人物,跟经济利益之间也并不相互排斥。他表示,英国作家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连续拍了七部电影,创收80多亿美元,衍生产品过亿美金,创造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奇迹。培育了陪伴球哈迷的孩子度过了有趣的十年。“一个形象养育一个市场,一个人物拉动一片产业。”

        对这样的现象,因为市场小、投资少而不得不想办法精雕细琢的台湾电影,也很能说明问题。《翻滚吧,阿信》的导演林育贤就说:“十年前台湾电影陷入了谷底,很多电影人为了拍电影要拿房子去抵押,很多人也因此倾家荡产。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电影人终于找到了台湾电影的出路,就是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拍电影。”拍摄之前,彭于晏先花6个月训练,最终,他如愿塑造出了面目不模糊的主人公。

        香港电影监制邝文伟表示,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就开始进入商业电影的时代,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但是,即使是美国商业电影那么发达,也有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爆米花电影并不是错误,但是我们至少要做好自己,为观众提供有营养的爆米花。”

        本次论坛,主办方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还为与会编剧赠送了内地编剧宋方金的新书《给青年编剧的信》。这本书论及了中国影视的乱象和现状,也跟论坛主题形成了一种呼应。宋方金认为,目前内地商业电影和艺术考量之间的平衡,已经不复存在,“电影的导演不再是导演,而变成了‘产品经理’。作为一个表达价值观的行业,电影不应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更加关注电影的创作内核。”

[链接]

刘震云:当下不说人话的电影居多

        由原著作者刘震云担任编剧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近日来到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举行了“说破一句惊煞人”校园行活动。活动中,他也大谈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感悟,他表示,“中国电影在发生变化,中国观众在发生变化,中国银幕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高,但洒狗血的,胸大无脑,不说人话的电影居多。”

        谈及当天的主题词“悟”,刘震云娓娓而谈,“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醒悟,最重要的是发生在人生最关键的岔路口;就像《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人物,人生中总会遇到那么几句话,对人生产生很大的醒悟作用。”

        除了电影和书中的“悟”,刘震云对如今比较热的话题——电影市场,也聊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批评很多电影时,也表示观众正在成熟:“最近几年,观众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不再单纯为这类视觉效果、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买单,倒是那些走心的电影,与观众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电影,越来越受观众欢迎。”他还为现场电影学的学生送上金句,拍电影要从质朴开始,质朴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也因此,他表示对自己和导演刘雨霖的合作满意:“刘雨霖解决了很多导演没有解决的问题,不少导演也表示想要拍这部小说,可是他们都没有解决如何把书中一百多个人物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的难题,而刘雨霖懂得取舍,只选取牛爱国、牛爱香这两个人物放到电影中,一个想离婚,一个想结婚,符合电影的构造。”这也是他同意刘雨霖拍摄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