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刚落幕,我国首部校园通识读本——《戏剧教育新论》近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该书由上海市校园戏剧教育应用中心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生泉撰稿,著名戏剧家孙惠柱作序。全书既有专业创作的知识贯穿,更有普及传授的学理支撑,从整体上讲是一本主要以校园读者为主、兼顾各界读者的戏剧通识读本。其亮点为首次在戏剧教育的推广上统一了教学理念、整合了表演流派、明确了基本体例、推导了发展前景。该书首次印刷5000本即被复旦、同济、华师大、上师大等10多所高校和市二中学、格致中学、松江二中等17所戏剧特色中学以及金山、宝山、静安等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基本购完。
戏剧伴童年——统一教育认识有标准。童年是一个人作为社会角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起步阶段。童年要有游戏相伴,但大多数孩子的游戏是自发的、零碎的且没有呈现环节的;于是,童年更要有寓游戏与体验、游戏与合作、游戏与表演的载体相伴,就应该成为不仅是学校教育,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共识。戏剧就是这样的载体。早在100多年前,英美等国开始在部分小学中用戏剧教育启蒙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效果事半功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学校的改建和新建,都注意文体场馆的硬件配套,但在软件呼应上,却因为师资、教程以及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估等环节的缺失而陷于尴尬。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广大艺术教师本身自觉转型、学好戏剧理论和技巧提供帮助,而且也为他们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用优秀、经典的表演艺术提高审美品味提供支持。
戏剧办教育——攻克世界难题有工具。在美国、加拿大从事戏剧研究与教学十多年的孙惠柱教授指出:“教育与戏剧的关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真要普及戏剧教育殊为不易。”这是因为戏剧,尤其是源于西方的话剧常常喜欢标新立异且同体制唱反调;戏剧要表现各种冲突,但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为主导的中国在元代前一直没有成熟的戏剧;戏剧表演需小班化教学,但每班20人甚至更多人以上的格局怎么行课;音乐、美术等可以照着唱、照着画,戏剧经常强调原创,似乎不原创就不能开展戏剧教育,而原创戏剧对大多数基础教育而言谈何容易……凡此种种都说明,不仅是中国,就是戏剧教育发轫较早的欧美国家,也没有解决好戏剧普遍进教程、进课堂的事情。本书的出版,就是配合国务院办公厅去年颁布的有关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就是呼应在全国“二期教改”新一轮发展中走在比较全面并力图在戏剧、影视、动漫等艺术样式进教程方面有所作为的上海等省市,在思想上了解戏剧教育的意义、在学理上熟悉戏剧教育的路径、在操作上提供戏剧教育的模板。
戏剧扮人生——提升国民素养有亮点。 戏剧小舞台,人生大舞台。学习和体验戏剧艺术,不仅是学生读书期间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公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演好社会角色的重要动力。本书是一本跨教育与戏剧的复合型读物,它的理念也是既贯彻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的要求,又诠释戏剧表演不仅是艺术表演、也是社会表演的观点。“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名言,在当下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体验经济中,已经逐步被理解为“我演故我在”——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不仅会看戏、而且也会演戏;不仅会演别人、而且也会演自己;不仅用真善的情感鞭策自己,而且也用进取的价值改变社会——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也为国民文化建设贡献了一份独特的思考。(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