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上戏招生考试改革,考官事先不知道被分配在哪个考场,考生同样由抽签决定考场。”资深考官萧颖笑言,“我们也在‘减负’,说情的人销声匿迹了,招生实现零投诉。”
2月10日,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考试拉开大幕。2012年到2016年,上戏考生数量从11448人增加到20996人,今年报名人数达到创记录的21782人,部分热门专业招录比高达245:1。网络上热炒“最美考生”“明星考生”,但在上戏考场专业平台,无人拥有先天优势,考场全力发挥是唯一砝码。上戏党委书记楼巍反复强调公平公正,“我们不是在‘招生’,而是‘选生’。艺考不仅要拼颜值,更要看素养、德行。”
上戏招生现场。
考官与考生“智斗”
走进考场前,每个考官都收到了“特殊装备”——一台平板电脑。萧颖介绍,“如同体育大赛打分,一位考生面试结束,我们需要尽快将分数输入电脑,过期无效。以前招生,老师集体讨论,意见由资深考官汇总,他的判断通常决定了学生能否被录取。如今考官改为背对背打分,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著名演员冯远征受邀来上戏当考官时感叹,这是他参与面试中流程最清晰严谨的,钻不得空子。”
极短时间内打分,考官如何判断考生能否成为明日之星?萧颖展示她手中的平板电脑,“考场360度都装有摄像头,考官只要敲击键盘,镜头就能拉近,清晰观察学生面部表情。”
2012年到2017年,上戏考生人数翻番,招生改革也在大步跟进。2012年,考官实行独立打分,避免权威因素以及相互影响。2013年上戏启动标准化考场,增设复议制,避免一锤定音。2015年学校完善“一台两库三系统”,即考试科目公共平台,考委库、考题库,网上报名及查分系统、平板打分系统、网上阅卷系统。2015年实现校内校外(境外)专家各50%构成比例,当年校内外考官因利益冲突主动回避人数10人。2016年,上戏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院团合作,邀请名家担任考官,上戏院长黄昌勇表示,“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上戏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最大限度提升招生的科学性和公平度。”
每年招生考试后,上戏还有走访考生环节。“不少人感觉很放松,像上了一节课”,萧颖自豪地说,“这是无法准备的考试。”表演系大二学生李越回忆,面试遇到唱歌题,“现场放了一段三四十年代冷门老歌,我们听两遍就要唱下来。老师提示主题是‘活着’,记住‘活着’,其他片段自由发挥。说实话,当时大家根本听不懂唱什么,老师就是想看你能记住什么;明知道无法完成,又要如何应对。”
最热门的表演类面试中,除了传统的声音、形体考核,上戏二试增加即兴环节,考察人文素养,三试则是工作坊,犹如上课,由老师带领考生完成课堂练习,大家PK临场发挥。表演系系主任何雁将之比喻为游戏厅,“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施展出来。”考官们直言,现在评分比过去辛苦,“不是坐着看脸美、动作流畅,声音悦耳就能打高分,得与考生不断‘斗智’,有来有往地抛接考题,观察潜能。”背故事的套路在上戏行不通。“学生一张口,有过准备的痕迹,老师马上换题。没有学过表演的人比如应届高中生,动作和声音或许生涩,但是文化素质高,常有一鸣惊人的即兴创造,成为考场黑马。”萧颖说。
上戏招生现场。
不再拽着学生走
2012年到2016年,上戏录取考生的文化分数达到一本分数线的比例从6%上升到11.5%。2017年,上戏继续推行“一本优先”及加大文化等综合素养考试分值政策。楼巍、黄昌勇与同事们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希望实现上戏从戏剧单一学科向艺术多学科、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大学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过去一个班一个主讲老师,招生时想的就是毕业一台大戏的组合。谁演周朴园,谁演繁漪,教学时会刻意让学生表演往特定角色上靠。” 楼巍坦言,这种“拽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把人约束得太紧,表演容易变得机械。”
如今上戏教学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表演系15级新生围绕“三选、三跨、互选”率先试行学分制改革,三选即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三跨即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分别在毕业剧目、公共课和第二课堂三个模块中实现。互选即师生双向互选。“教学强调表演从我的自身出发,角色与我合一。不论繁漪还是哈姆雷特,我塑造的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学生特质,老师安排大戏,逼得老师不学不行,从导演思维转型为教育家思维。”
2016年4月,上戏首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场在20个教学节段中随机抽出一节,准备30分钟后,当场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展开竞争,接受学生的选择。萧颖表示,互选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逼迫教师不断寻找吸引学生的独家法门,促使教师从固定化讲授到研讨型讲授,从“上很多课但不精”到“精彩地上好几门课”。在上戏重点推行的“一月一示范”教学模式,课后有专家研讨环节,校领导、院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督导、校外专家和无课教师都能对授课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
考入上戏前,李越在剧组跑龙套,这让他更珍惜校园时光,“在上戏,课程特别多,形体课就不止芭蕾、现代舞。老师会从身体元素入手,让你尽情打开想象力。想学唱歌、跳舞还是看戏,学校都能排出满满‘菜单’。”他不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有机会弃难从易,轻松混一张金字文凭”,“学校对基本功始终抓得极严。比如期末考试,老师要求从几十个经典剧本里选,不允许无厘头乱发挥。我们还要和艺术管理、舞美等专业同学组队上场,13分钟片段考核的不止是表演,还有灯光、舞台调度等配合。”
“学生在基础专业课迟到15分钟,被视为旷课;每次大考,请校外专家打分,杜绝老师和同学打感情分。”上戏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平台录入近三年教学、学生、教师教学数据,帮助各院系更好掌握指标。黄昌勇表示,“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艺术天赋,让他们更好找到自己的风格,绝不等于‘轻松过日子’。”
上戏品牌在全世界发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样全美排名前三的艺术院校,每年全世界只招到两三名研究生。我们导演系本科生已经连续四年考中。还有学生取得英国国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位。”在上戏导演系系主任卢昂看来,上戏树立平台型大学理念,破除观念“校墙”,拓展国际办学视野,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收获满满。
上戏国际导演大师班连办八年,请来美、英、法、德国等优秀导演登上讲台。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老院长尼古拉斯·巴特连续六年为上戏学生主讲莎士比亚戏剧。在上戏音乐剧中心,中国老师与外国老师比例为6:4,其中有百老汇演员、导演、指挥。中心主任王洛勇说,“中国演员能干的活,我们会,美国演员能干的活,我们也会。”
“走出去”版图不止于欧美,上戏通过牵手国际剧协,与南美、东欧、中东、非洲等地区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使得国际交流不再只偏重发达地区,而是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跨文化交流。通过和国际剧协共同策划成立“世界演艺高校网络”,上戏获得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更大的话语权。
打造“平台型”大学,也意味着创作走出校园,更深入地与社会文化艺术产业链联通。上戏拓展“四团一厂”创作平台,注册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话剧团、青年音乐剧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探索以剧目(影片)带动教学的新方式,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科创中心目标,打造上海文化艺术生产的新品牌。
2016年5月开始,上戏学生讲堂项目启动,每个有故事愿意分享的同学自由申报成为讲堂擂主。每期设计一个主题,做系列宣传形象照、并作出宣传视频。学校给予一期项目1万元经费,学生讲堂打破了传统第一课堂的羁绊,深受大家喜爱。“啄壳计划”项目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艺术创作的合作,支持话剧演出、微电影拍摄、筹办画展等各类项目百余项,极大激发了在校学生实践创作的积极性。
今年每位上戏考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上戏艺考明信片,这是一个美好的记忆。“走入上戏,在舞台上体会感悟如何完成戏剧人生的第一步。”楼巍说。他们中将有418人最终进入上戏,四年后成为学校的明信片,飞向国内外艺术院团、影视剧组、大专院校、创作机构。(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