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田沁鑫(右下图)导演的“青春版”《狂飙》阵容以上戏表演系95后为主,上戏毕业的金世佳(上图右)饰演田汉。
“我16年前说过一句话,现在还说这个话,在中国以大艺术家作为传记的题材不是很多,话剧《狂飙》就想表现一个大艺术家。他脑子里有非世俗化、超越常规的思想,他是一个天才,我想用我的舞台展现给大家。”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手,作为上戏表演系95后公演剧目的“青春版”《狂飙》,5月5日将亮相上戏实验剧院。
话剧《狂飙》由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出品,首演于2001年“五四”当天。这个戏有“谁演谁红”的魔力,16年前刚走出校门的袁泉、陶虹、辛柏青、朱媛媛等,都因它一炮而红。16年后复排,可称之为“青春版”《狂飙》——演员阵容以上戏表演系的95后为主,而饰演田汉的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实力青年演员金世佳,此前他为人熟识的角色是《爱情公寓》中呆萌痴情的陆展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导演田沁鑫认为自己当年太爱当编剧了,结果导演的身份向编剧倾斜,舞台呈现如今回看起来只是一个半成品。因此2017这一版,她从导演角度,进行“半电影化戏剧”的实验。而对观众而言,《狂飙》的初心不变——讲一个中国天才的故事给你听。
田沁鑫解码《狂飙》
“戏里有一种属于青春的激动”
记者:为什么起名《狂飙》?这个名字和你理解的田汉有什么关联么?
田沁鑫:中国话剧去年到了110周年,那些早期为中国话剧做出努力的人,他们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狂飙突进时代的影响,像当时郭沫若自诩为“歌德”,田汉为“席勒”。歌德和席勒都是狂飙突进时代的人物,当时中国戏剧人受到影响,希望可以去删选、学习西方的一些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狂飙”更契合田汉那一代人的精神,所以我们起名为《狂飙》。
记者:这次由上戏的95后挑大梁,而袁泉、辛柏青当年演《狂飙》时也刚刚踏出校园,这个戏的精神内涵是不是和“青春”有着某种默契?
田沁鑫:我觉得田汉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田汉是一个为中国戏剧做出突出贡献的剧作家,同时是词作家、诗人。他多情浪漫,写过《马路天使》里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等,他还是第一个在中国放映俄国电影的人,很了不起。
国内以大艺术家传记作为题材的不太多,话剧《狂飙》就是想表现一个大艺术家,他脑子里有非世俗化、超越常规的思想,我想用我的舞台展现给大家。16年前演出的时候观众都很喜欢,16年间,很多大学剧社一直在排《狂飙》,我想是因为戏里有一种属于青春的激动,如今再排,我觉得这种激动有增无减。袁泉已经答应我来看戏,还有辛柏青等都会来。
16年前的戏“在今天看来是个半成品”
记者:《狂飙》是你自己写的剧本,16年后再审视,有何感想?
田沁鑫:我觉得我写的时候比较幼稚,我看了田汉的16卷文集,发现这个人很少说自己,只有三四篇是写他自己的事,其余的都是写评论、写戏剧理论的。南京大学的董健老师写了《田汉传》,他也是我的文学顾问,《田汉传》给我提供了一些想法,我当时写得比较唯美,偏重他的情感和个人生活。16年之后的今天,我调整了一下——我当时太爱当编剧了,结果我的导演身份向编剧倾斜了,所以舞台呈现上在今天看来是个半成品。这次复排,让我在这部戏的舞台形式上有一个完成,它是一个半电影化的戏剧,如果这个点完成了,哪怕有瑕疵,这个戏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观众通过这个戏,对田汉这个人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演员表演和中国戏剧萌芽状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这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狂飙》里的田汉■■■■■
《狂飙》讲述的是著名历史人物、也是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田汉的艺术创作与情感历程。以这位戏剧家早年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艺术再现了四段爱情故事——弥留之际的田汉追忆过往,回忆人生中重要的四位女性:青梅竹马的“渝”,为纪念渝而与自己结婚的“林”,与他火热纠缠的“维中”,让他归于平淡的“安”。话剧巧妙设置了“戏中戏”结构,融入田汉参与创作的《莎乐美》《乡愁》《一致》《日本戏》等作品,而田汉的情感故事穿插其中,虚实交错,同时也呈现了中国话剧发展史。(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