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楷模――纪念戏曲史家陈多

发布时间:2011-04-25作者:访问量:882

陈多教授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著名戏曲史家。陈多老师始终以戏剧教育与戏曲理论研究作为自己事业的根本,具有很强的事业心、高度的敬业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早在1956年陈多先生便以研究《琵琶记》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目。1957年后遭遇不公正的待遇。他仍以百折不挠的毅力,从事资料工作和学术研究,在戏剧文学系先后开出《剧本分析》、《戏曲作家作品研究》、《李渔曲话研究》等课程。“文革”结束以后,他的学术成果更是不断涌现,常以新颖的观点,同别人展开学术论争。他经常别出心裁,借鉴中外艺术经验,触类旁通,例如用电影蒙太奇的理论来分析戏曲艺术的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陈多老师担任系主任工作,贯彻亲民的主张。他十分关心师生,积极为师生谋利益。在老师队伍建设上,他努力为系里引进优秀人才(如徐频莉、赵耀民等),大力充实戏文系写作老师队伍,并敢于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作抗争;1984年他亲自主持函授教育工作,一方面显著地改善了老师的生活待遇;同时,他又将函授教育同提高戏剧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函授教育,他亲自主持编辑了一套函授教材,这套教材编写注重质量,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些函授学员(如海南省的琼剧院副院长李放,汕头市文化局剧目室主任陈韩星)通过函授教育提高了创作水平,后来他们又先后在戏文系创作进修班进修。这些来自基层的学员十分称赞这套函授教材,认为它系统完整、深入浅出,对提高创作人员的戏剧理论水平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九十年代末,陈多老师退休了,但他人退休,思想没有退休,学术研究更没有退休。他还经常为学生上课,积极从事社会学术研究活动。2000年后,作为他的邻居,我们经常看见他在电脑旁进行论文写作,积极为《戏剧艺术》、《艺术百家》、《艺海》等学术刊物撰稿,到黑龙江、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讲学。2001年,还出版了他毕生研究中国戏曲的心血之作《戏曲美学》,始终保持了敏锐的思想锋芒和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一个人退休之后,对待他毕生从事的事业有两种感度。一种是退休之后,学术事业也随之退休。(这其中,有一些是因病,无法再从事研究工作,情有可原。)还有一种是退休之后,学术事业并未退休。退休对他而言,而只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的学术事业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可谓生命不息,事业不止。陈多先生就是后一种。他直到重病住院期间,还很关心社会上的学术活动。一次我去医院探望他,他还向我询问,浙江遂昌的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何时召开,有可能的话,他想参加这次活动。
陈多先生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楷模。(文:曹树钧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