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观众的想象力――专访《尘归尘》导演谷亦安教授

发布时间:2011-04-25作者:访问量:1541

3月2日5日,由我校谷亦安教授导演,他的两位MFA研究生周燕燕、孙信宏主演的话剧《尘归尘》在端钧剧场上演。该剧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的晚期代表作品。谷亦安教授勇于探索、大胆挑战,首次将它搬上中国舞台,引起大家关注。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谷教授,就该剧的创作构思、表演感受、社会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记者(以下简称记):怎么会想到做这部戏?
谷亦安(以下简称谷):客观原因来说,这是我的学生周燕燕的毕业演出,我们没有经费,所以想要不花钱就能够吸引观众,必须选一部规模不大、演员不多、课题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剧本,于是我就想到了品特。品特有着高尚的戏剧良心,他胸怀全人类,质疑一切暴力、一切战争。品特的戏剧是一种胁迫戏剧,有着独特的构思,精密、精巧、精细,是一种超级写实的存在主义,不是荒诞戏剧,却反映了生活的荒诞。它能解放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主动去探寻和索取。在品特看来,戏剧应该是由观众来创造的,注入了情绪,才有了一场活的戏剧和共同的世界。
 
:您对品特应该是情有独钟了,我听说您之前就导过他的作品?
:是的,我与品特有着特殊的缘分。1995年,我导了品特75年的作品《背叛》,由著名演员焦晃、张先衡与旅美演员芦小燕联袂主演。2002年,我又重新导演此剧,三个演员则换成了林栋甫、周野芒、陆玲。我喜欢品特式的风格,他深刻地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进入他的世界,使观众进入品特的世界。
 
:除了结尾处的回声部分由德夫林完成,您在全剧没有修改任何一句原作的台词?
:是的,必须让观众感受原汁原味。在翻译的时候,我更多地采用直译的方式,考虑用不同词语来形成相同的意境。我也尊重品特的不完整句子,尽量地捕捉真实。
 
:《尘归尘》与其他话剧所不同的是,在演出过程中,全场必须保持高度安静的气氛,连手机都要全部关机。这是为什么呢?
:这部剧是需要观众全身心地去融入和感受的,首先创造一个共同的气场,然后演员和观众同步呼吸。演员的表演就像室内乐演奏一样此起彼伏,他们停顿的时候并不是忘词,而是一种演奏,只是演奏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剧中的每一个停顿都很动人,一停顿就仿佛将观众拉回,引导他们的思绪。只有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观众和演员才能心与心地交流。
 
:可否评价一下两位演员的表现?
:事实上这部戏并没有一个非常固定或者规整的调度,演员大多数时候需要即兴发挥,可能每天的状态都不一样,这种方式在中国也是比较新颖的。他们每天都会有新的兴趣,比如说,今天的身体比昨天好,那么能量场感受也是不同的。两位演员刚开始的时候交流建立不起来,我就让他们像表演示范一样地去练习,不断锻炼自己。用男人和女人、暴力和温和,两种力量形式相互转换,达到生命的感受。
 
:通过排这部戏,对他们的演技有质的飞跃吗?
:是的。他们从演技角度得到了锻炼,中间经历脱了几层皮的感受和炼狱般的煎熬,但最终是一种完全脱胎换骨的享受。举个例子,两个人在戏中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他们一开始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站位,我就让他们不断变换角度和姿势,寻找自己最舒服和最合适的站位,用内在的正确感自己去体验,最后他们找到了。另外我透露一下,其实他们在今天演出时漏掉了一段台词,但两个人处理得非常好,很即兴。
 
:您认为这部戏的核心内涵在哪里呢?能否解读一下?
:这部戏的学术性是比较强的,品特用自己的方式在瓦解和拼凑,还原一个世界的多义性。他阐述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女主角之间究竟是强迫还是压迫?男主角是以暴力压迫还是用爱感动女主角?又或者男主角根本就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在帮助女主角走出心灵的阴影?真相就在似是而非之间,全剧的结束实际上是观众的开始。如果你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空间关系不同,那么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看两遍三遍之后,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那您认为观众看得懂吗?
:我就是希望通过这部戏去解放观众的想象力,重新激活观众想象的本能。长期以来,中国观众习惯于思维定势,并没有主动参与戏剧意义的产生。观众其实看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在没有权威的评论出现之前,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看懂了。戏剧不能脱离个人经验,不能脱离现实。评论家不是演员,观众完全不必在意评论家。一切要归零,重新开始,自己去思考、去感受。
 
:听说有不少名家都来观摩了这部戏?
:是的,陈明正、焦晃等教授、专家以及马伊�、叶莎等很多文艺界的同行都来看了这部戏,并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是很大的欣慰。
 
:下一步还有什么新的工作计划吗?
:我希望每次都有新的尝试。最近正在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合作专员卢逸凡博士洽谈,和上戏共同搞一个产学研结合的中法合作项目,题目叫做《移情·别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让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参加实践,寒假也不休息,带着问题去体验和感受正规剧团的运作方式、流程、规模,我很看好合作的前景。
 
 
【哈罗德•品特】
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剧、广播、电视及电影作品。获得过两次奥斯卡获提名和七次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他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品特的剧作创作大致被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早期是荒诞派创作,主要作品有《房屋》(1957)、《送菜升降机》(1957)、《生日晚会》(1958)、《看管人》(1960)、《侏儒》(1961)、《搜集证据》(1962)、《茶会》(1965)、《归家》(1965)、《昔日》(1971)和《虚无乡》(1975)等。其中三幕剧《看管人》曾于1960年作为最佳剧本赢得晚会标准戏剧奖和纽约报纸同业公会的专栏奖,可以说是他最成功的剧作之一。两幕剧《归家》1967年获百老汇剧评家奖。
中期是现实主义和回忆性的戏剧,如《情人》。这两段时期的作品都有哲学上思辨的意味。后期的创作政治倾向特别明显。2003年,品特出版了一部诗歌选集《战争》,表达了他对伊拉克战争的强烈抗议,次年因这部诗集获得了威尔弗雷德•欧文奖。2003年3月,品特宣布他已决定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集中精力于政治活动,2000年的剧作《庆典》当属他的封笔之作。
这位被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一生获奖无数,其中还包括奥地利文学奖、莎士比亚奖、欧洲文学大奖、皮兰德娄奖、大卫·科恩大不列颠文学奖、劳伦斯·奥利佛奖以及莫里哀终身成就奖等。此外,他还有14个大学的荣誉学位。
(文:榕树    图:鑫婧    编辑:榕树)
 
图为演出剧照
 
图为演出现场
 
图为韩生院长、谷亦安导演与周燕燕、孙信宏两位演员合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