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嘉丽,1959年生于黑龙江佳木斯,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演过《黄金时代》、《归来》、《过年》等多部电影,1993年以《无人喝彩》 荣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2007年凭借《小巷总理》夺得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并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图为丁嘉丽。摄影 刘佳奇时报记者 桑翔
她是“金鸡奖”、“华表奖”的双料影后,中国戏剧奖“两度梅”获得者,电影《黄金时代》里的“许广平”,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80级学生丁嘉丽在毕业30年回眸会上三鞠躬,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感谢上戏早年的培育之恩。
从火车站追回来的考生
“回想起在上戏表演系读书的4年,我充满了感激和庆幸。”30年后重回母校,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丁嘉丽动情地表示,如果没有80级教学小组的全体恩师们,就没有今天的她。
时光退回到1980年,刚恢复招生不久的上戏表演系在青岛考区招生,现场来了一位长相朴实、微胖的女生,自报是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丁嘉丽。
在这之前,丁嘉丽已参加过多个院校的表演专业面试,但都因长得不够出众而无缘通过。这次她抱着再试一次的心态,走进了上戏面试组,抽到的题目是——《3个不同的人过桥》。
憋着一股子劲的丁嘉丽当天表现得很不错,让负责招生的魏淑娴等考官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好苗子”。但由于跟丁嘉丽同来面试的,还有一名长得特别水灵的女生,有些考官也想给她一次机会,暂时没决定要丁嘉丽。
“我们给这位漂亮女生出了同样题目,结果她演了半天也入不了戏,我们一致决定要丁嘉丽。”魏淑娴说,可等她们一回头,“坏了,丁嘉丽不见了。”
30年前的这批教师大多刚从“十年文革”的牛棚中解放出来,都想“狠狠”教出几个得意弟子来。看到丁嘉丽这么好的苗子没了,那叫一个急啊,二话不说,魏淑娴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继续面试,一路直扑火车站,终于在火车站把丁嘉丽给截了回来。
事后丁嘉丽解释:“之前几次面试都因不够漂亮被刷了,这回看到同台竞争的女生那么惊艳,心想肯定没戏,还不如早点赶火车回家。”
“水桶腰”女生要做性格演员
学生时代的丁嘉丽有点微胖,参加表演类面试时就因这个吃过亏。进了上戏后,这一问题开始变本加厉地困扰着她。
那时的上戏食堂饭菜特别合丁嘉丽的胃口。遇到爱吃的肉包子,她一吃就是好几个,吃好后还会吃上一碗面条。本来就有点肥胖,每天这么贪吃,丁嘉丽一不小心就吃成了“水桶腰”。
每次上形体课,丁嘉丽就特别头大,因为肥胖和“水桶腰”,前滚翻的舞台动作根本翻不过来,连上课的教师都为她着急。
“然后我就像狗熊似的,‘嘿’过不去,‘嘿’过不去,‘哐’过去的时候,老师‘哎呀’地惊出声来……”丁嘉丽说。
在美女如云的上戏表演系,“水桶腰”的丁嘉丽日渐苦恼,为了减肥,她拼命地吃泻药、减肥药,结果肥肉没减下来,反把肠胃损坏了,一吃不好的东西就要找厕所。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当演员的料吗?”
记得在大二参演分片段 《雷雨》时,她被选中饰演鲁妈。那一刻她彻底地崩溃了,“难道就因为我肥胖,就要饰演老妈妈这类角色?”
教表演的宋老师看出了丁嘉丽的这种窘境,不时地安慰她,“你不要在乎形象,你要往性格演员上发展”。同时还鼓励丁嘉丽要扬长避短,“你脖子本来就短,你还耸肩,不就把缺点放大了”。
在课堂上,宋老师一再提醒丁嘉丽要放松,放松了才能更好地进入表演状态。为了让丁嘉丽学会放松,宋老师就在表演课上当堂学狗叫,饰演一只吃了盐的狗,惹得丁嘉丽他们哄堂大笑。在宋老师的引导下,丁嘉丽慢慢领悟到了表演的自信和“释放天性”的需要。
正是在宋老师等上戏老师手把手的调教下,丁嘉丽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戏路,树立了继续表演的信心和勇气。
“轻狂”学生懂得低调与珍惜
年轻时的丁嘉丽,跟许多青春期的学生一样,有过自卑、敏感,但也有过轻薄和张狂。
那时候,教丁嘉丽这个班戏曲表演的,是昆剧传字辈的表演艺术家方传芸老先生。
当时已经70多岁的方传芸在校园里特别低调,总是穿一件已经发白的旧中山装,每次上课都第一个到教室,下课后又骑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回家。“在许多同学眼里,他就是个普通的小老头。”丁嘉丽回忆,因为方先生的低调、好说话,他的课也成了不少调皮学生的乐园。
丁嘉丽的同学中有个迪斯科跳得不错的男生,经常会从戏曲课溜出去跳舞,这让丁嘉丽很是羡慕。有一次,丁嘉丽也逃了课,跟着男生去学跳迪斯科。一堂课下来,丁嘉丽颇为得意,竟然也会“摇头、扭屁股”,学会了跳迪斯科,戏曲表演课则被她扔在了脑后。
没想到的是,下午当丁嘉丽在图书馆看书时,方传芸先生气喘吁吁地出现在阅览室门口。那天,方传芸找遍了食堂、宿舍和教室,最后走了3层楼梯才找到丁嘉丽。
看到70多岁、额头上渗出汗水的方先生,丁嘉丽傻掉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方传芸没有批评丁嘉丽,慢慢地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背,说了句:“嘉丽哦”,然后转身就走了,慢慢地走向了那高高长长的楼梯。
“我能理解的是方先生那声‘嘉丽哦’”,丁嘉丽说,那声“哦”包含了期待后的失望……
后来丁嘉丽遇到一名昆曲演员,当得知她是方传芸的学生时,那名演员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说:“方先生那是大师级人物,见不到他的面,能握下他弟子的手也好。”
那一刻,丁嘉丽更加追悔莫及,她告诫自己“可不要再造次了”,要珍惜在上戏有这么多向大师学习的机会,更要对得起方先生的寄托。之后的丁嘉丽,开始更加发奋学习。
“吵架狂”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对演员来说,有一个平和、平常的心很重要。”丁嘉丽说,上戏4年,老师教了她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可惜当时不太明白,否则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丁嘉丽记得,有一次上台词课,朱明仙老师一直在辅导一位发音不标准的同学,这让坐在台下的丁嘉丽很不高兴,“一堂课就那么多时间,辅导别的同学多了,我的时间就少了”。
于是,她就开始在下面捣乱,等同学跟着朱老师学“大白菜”发音时,丁嘉丽就故意小声说着“大白菜、菜、菜、菜……”本来同学学得很认真,被丁嘉丽这么一搅和,也就大舌头般地“大白菜、菜、菜、菜……”地说起来。同学也被惹火了,两个人当场就大吵起来,好好一堂台词课就这么搅黄了。
事后,有人提醒她:“朱明仙老师台词功底深厚,他在辅导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你学习的机会。”丁嘉丽才想起,朱老师讲到的很多发声技巧和注意事项,也适合自己。
还有件事让丁嘉丽很后悔,在一次汇报演出时,因为嫉妒同学一人饰演好几个角色,她就把人家的道具伞丢在了一边,导致对方情绪变化、影响发挥……
这些事情发生后,上戏老师们曾苦口婆心跟丁嘉丽谈心,让她明白“表演是合作的艺术,要学会分享”,但那时的丁嘉丽并没有把此太当回事,总觉得自己“演技好”才是重要的。
直到毕业后,丁嘉丽也遇到了不合作的演员,才深深体会到这一道理。“跟男演员演对手戏的时候,因为镜头拍不到男演员,他就根本不与我交流,一场很重的感情戏只能草草收场。”丁嘉丽后悔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你是什么样子的人,来到你身边的人就是什么样子。”
那一刻,丁嘉丽读懂了上戏老师的教诲:“如果太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合作、不及时地调整,很难在事业上上个台阶。”
在后来20多年的演戏生涯中,丁嘉丽有过年少得志,也遇到过事业挫折……在起起伏伏中,丁嘉丽心里越加透彻,越加感激30年前上戏校园里师长们的那些话语:“演戏重要,做人更重要”。(编辑:榕树)
她是“金鸡奖”、“华表奖”的双料影后,中国戏剧奖“两度梅”获得者,电影《黄金时代》里的“许广平”,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80级学生丁嘉丽在毕业30年回眸会上三鞠躬,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感谢上戏早年的培育之恩。
从火车站追回来的考生
“回想起在上戏表演系读书的4年,我充满了感激和庆幸。”30年后重回母校,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丁嘉丽动情地表示,如果没有80级教学小组的全体恩师们,就没有今天的她。
时光退回到1980年,刚恢复招生不久的上戏表演系在青岛考区招生,现场来了一位长相朴实、微胖的女生,自报是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丁嘉丽。
在这之前,丁嘉丽已参加过多个院校的表演专业面试,但都因长得不够出众而无缘通过。这次她抱着再试一次的心态,走进了上戏面试组,抽到的题目是——《3个不同的人过桥》。
憋着一股子劲的丁嘉丽当天表现得很不错,让负责招生的魏淑娴等考官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好苗子”。但由于跟丁嘉丽同来面试的,还有一名长得特别水灵的女生,有些考官也想给她一次机会,暂时没决定要丁嘉丽。
“我们给这位漂亮女生出了同样题目,结果她演了半天也入不了戏,我们一致决定要丁嘉丽。”魏淑娴说,可等她们一回头,“坏了,丁嘉丽不见了。”
30年前的这批教师大多刚从“十年文革”的牛棚中解放出来,都想“狠狠”教出几个得意弟子来。看到丁嘉丽这么好的苗子没了,那叫一个急啊,二话不说,魏淑娴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继续面试,一路直扑火车站,终于在火车站把丁嘉丽给截了回来。
事后丁嘉丽解释:“之前几次面试都因不够漂亮被刷了,这回看到同台竞争的女生那么惊艳,心想肯定没戏,还不如早点赶火车回家。”
“水桶腰”女生要做性格演员
学生时代的丁嘉丽有点微胖,参加表演类面试时就因这个吃过亏。进了上戏后,这一问题开始变本加厉地困扰着她。
那时的上戏食堂饭菜特别合丁嘉丽的胃口。遇到爱吃的肉包子,她一吃就是好几个,吃好后还会吃上一碗面条。本来就有点肥胖,每天这么贪吃,丁嘉丽一不小心就吃成了“水桶腰”。
每次上形体课,丁嘉丽就特别头大,因为肥胖和“水桶腰”,前滚翻的舞台动作根本翻不过来,连上课的教师都为她着急。
“然后我就像狗熊似的,‘嘿’过不去,‘嘿’过不去,‘哐’过去的时候,老师‘哎呀’地惊出声来……”丁嘉丽说。
在美女如云的上戏表演系,“水桶腰”的丁嘉丽日渐苦恼,为了减肥,她拼命地吃泻药、减肥药,结果肥肉没减下来,反把肠胃损坏了,一吃不好的东西就要找厕所。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当演员的料吗?”
记得在大二参演分片段 《雷雨》时,她被选中饰演鲁妈。那一刻她彻底地崩溃了,“难道就因为我肥胖,就要饰演老妈妈这类角色?”
教表演的宋老师看出了丁嘉丽的这种窘境,不时地安慰她,“你不要在乎形象,你要往性格演员上发展”。同时还鼓励丁嘉丽要扬长避短,“你脖子本来就短,你还耸肩,不就把缺点放大了”。
在课堂上,宋老师一再提醒丁嘉丽要放松,放松了才能更好地进入表演状态。为了让丁嘉丽学会放松,宋老师就在表演课上当堂学狗叫,饰演一只吃了盐的狗,惹得丁嘉丽他们哄堂大笑。在宋老师的引导下,丁嘉丽慢慢领悟到了表演的自信和“释放天性”的需要。
正是在宋老师等上戏老师手把手的调教下,丁嘉丽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戏路,树立了继续表演的信心和勇气。
“轻狂”学生懂得低调与珍惜
年轻时的丁嘉丽,跟许多青春期的学生一样,有过自卑、敏感,但也有过轻薄和张狂。
那时候,教丁嘉丽这个班戏曲表演的,是昆剧传字辈的表演艺术家方传芸老先生。
当时已经70多岁的方传芸在校园里特别低调,总是穿一件已经发白的旧中山装,每次上课都第一个到教室,下课后又骑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回家。“在许多同学眼里,他就是个普通的小老头。”丁嘉丽回忆,因为方先生的低调、好说话,他的课也成了不少调皮学生的乐园。
丁嘉丽的同学中有个迪斯科跳得不错的男生,经常会从戏曲课溜出去跳舞,这让丁嘉丽很是羡慕。有一次,丁嘉丽也逃了课,跟着男生去学跳迪斯科。一堂课下来,丁嘉丽颇为得意,竟然也会“摇头、扭屁股”,学会了跳迪斯科,戏曲表演课则被她扔在了脑后。
没想到的是,下午当丁嘉丽在图书馆看书时,方传芸先生气喘吁吁地出现在阅览室门口。那天,方传芸找遍了食堂、宿舍和教室,最后走了3层楼梯才找到丁嘉丽。
看到70多岁、额头上渗出汗水的方先生,丁嘉丽傻掉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方传芸没有批评丁嘉丽,慢慢地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背,说了句:“嘉丽哦”,然后转身就走了,慢慢地走向了那高高长长的楼梯。
“我能理解的是方先生那声‘嘉丽哦’”,丁嘉丽说,那声“哦”包含了期待后的失望……
后来丁嘉丽遇到一名昆曲演员,当得知她是方传芸的学生时,那名演员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说:“方先生那是大师级人物,见不到他的面,能握下他弟子的手也好。”
那一刻,丁嘉丽更加追悔莫及,她告诫自己“可不要再造次了”,要珍惜在上戏有这么多向大师学习的机会,更要对得起方先生的寄托。之后的丁嘉丽,开始更加发奋学习。
“吵架狂”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对演员来说,有一个平和、平常的心很重要。”丁嘉丽说,上戏4年,老师教了她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可惜当时不太明白,否则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丁嘉丽记得,有一次上台词课,朱明仙老师一直在辅导一位发音不标准的同学,这让坐在台下的丁嘉丽很不高兴,“一堂课就那么多时间,辅导别的同学多了,我的时间就少了”。
于是,她就开始在下面捣乱,等同学跟着朱老师学“大白菜”发音时,丁嘉丽就故意小声说着“大白菜、菜、菜、菜……”本来同学学得很认真,被丁嘉丽这么一搅和,也就大舌头般地“大白菜、菜、菜、菜……”地说起来。同学也被惹火了,两个人当场就大吵起来,好好一堂台词课就这么搅黄了。
事后,有人提醒她:“朱明仙老师台词功底深厚,他在辅导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你学习的机会。”丁嘉丽才想起,朱老师讲到的很多发声技巧和注意事项,也适合自己。
还有件事让丁嘉丽很后悔,在一次汇报演出时,因为嫉妒同学一人饰演好几个角色,她就把人家的道具伞丢在了一边,导致对方情绪变化、影响发挥……
这些事情发生后,上戏老师们曾苦口婆心跟丁嘉丽谈心,让她明白“表演是合作的艺术,要学会分享”,但那时的丁嘉丽并没有把此太当回事,总觉得自己“演技好”才是重要的。
直到毕业后,丁嘉丽也遇到了不合作的演员,才深深体会到这一道理。“跟男演员演对手戏的时候,因为镜头拍不到男演员,他就根本不与我交流,一场很重的感情戏只能草草收场。”丁嘉丽后悔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你是什么样子的人,来到你身边的人就是什么样子。”
那一刻,丁嘉丽读懂了上戏老师的教诲:“如果太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合作、不及时地调整,很难在事业上上个台阶。”
在后来20多年的演戏生涯中,丁嘉丽有过年少得志,也遇到过事业挫折……在起起伏伏中,丁嘉丽心里越加透彻,越加感激30年前上戏校园里师长们的那些话语:“演戏重要,做人更重要”。(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