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庆祝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5周年学术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2-11-23作者:访问量:483

今年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65周年。上海电影译制厂代表的“上海译制片配音”,译制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译制片,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样态,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大量译制片的出现,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源地的雄厚专业基础和人文基础。上海电影译制厂六十五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些标志性美学特征、创作范式,与当代全新的传播样态产生融合与碰撞,为“上译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1118日下午,“译声言心,守正创新——庆祝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5周年学术论坛”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三楼剧场举行。该论坛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戏剧学院指导,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联合主办。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上海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芸,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国家一级演员刘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管理处吴宗勇、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萍,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厉震林等出席。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学术论坛的主持人、东方卫视主持人贝倩妮是电影译制片翻译家、导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缔造者陈叙一的外孙女、我校电影学院校友。

(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

沈文忠副主席、赵芸驻会副主席、徐春萍副总裁、厉震林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厉震林教授指出,上译厂的译制影片,改变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改变了对于外国人的认知。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是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文化最早与世界的精神对话,为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奠基铺路。应该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也有上译厂的一份功劳,功莫大焉。上译厂的译制影片,也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化和上海化的外国人“腔调”,它是唯一的,既不是中国话,也不是外国话,它是“上译话”;它是迷人的,“上译话”迷倒了几代中国人,念念不忘,吾心回响,已化为中国人审美的记忆和文化的情怀。上译厂的译制影片,是上海文化的光荣,是中国电影的光荣。如今,它又开始新的征程,锐意创新,开拓发展,又一个新高峰即将创造。65年,仍是少年,前面有无限的风光。明年,上戏电影学院将与上译厂联合培养影视配音专业方向本科生,共同创造影视配音崭新未来。

(厉震林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是上海市社联第16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四史讲堂”兼青年学者论坛。发言的青年学者和题目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邱乙哲,《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美学研究(1949-2019年)》;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张大鹏,《新传播样态下的上译厂展望》;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胡楠,《他者的声音:中国译制片中的“腔”》;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温凯,《“此消彼长”:配音艺术的发展探赜》;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许迪声,《译制片:一种少儿观众的文化及语言认知途径》;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陶赋雯,《何以怀恋——声音建构的历史记忆》;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程姣姣,《新时期译制片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师左育,《高校影视配音专业现状与思考》;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师李泽鹏,《2022影视配音研究综述》。

(贝倩妮与乔榛、上译厂青年演员金迪、翻译夏恬对话)

最后,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国家一级演员刘风,发表总结发言,认为本次论坛是上译厂理论自觉的起点,并期待与上戏电影学院共创影视配音美好未来。


审核:韩永胜

撰稿:马右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