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重色愈浓——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师生赴桐乡乌镇开展艺术考察课程

发布时间:2024-10-23作者:访问量:26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激发学生对生活及艺术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20241010日至15日,在李涛教授的带领下,上海戏剧学院22级与23级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导演、主持艺术与创意写作MFA12名研究生,共同前往嘉兴市桐乡乌镇,开展了为期六天的艺术考察课程。

本次艺术考察课程以“田野调查”为核心,户外实地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在李涛教授的带领下,与当地政府领导、专家合作,联合完成纪录短片《霜重色愈浓:文化名人孔另境》。 今年是孔另境先生诞辰120周年,这位从桐乡乌镇走出的文化名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值此纪念之际,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将艺术考察课程聚焦至文化名人孔另境,与滋养他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乌镇,书写120周年诞辰之际属于孔另境于文化、于革命、于乌镇的故事。

1010日,师生们顺利抵达乌镇,在乌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与讲解下,对孔另境纪念馆、王会悟纪念馆与茅盾纪念堂进行了参观,近距离瞻仰了文化伟人们的革命功绩与文学成果,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孔另境纪念馆以其丰富的文学资料和珍贵的展品,展现了这位文学先驱的卓越贡献与不凡人生;王会晤纪念馆则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茅盾纪念堂更是通过详实的文字、影像与实物,展现茅盾先生作为文学巨匠的崇高精神。这些来自桐乡乌镇的文化名人,是乌镇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传承,也是乌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名片。

当晚,李涛教授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开机前的策划会议,对于拍摄对象孔另境进行了更加详细深入的学习研究,找到他于文学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事件,以及他对文学出版对革命的杰出贡献同时,李涛教授向同学们传授了纪录片拍摄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指引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讨论纪录片拍摄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顺利确立了纪录片的主要拍摄结构与影像风格,确定了后续的拍摄分组与拍摄计划。

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前往孔另境纪念馆,王会悟纪念馆与茅盾纪念堂。基于前一天的充分讨论与学习,大家顺利针对前一天商讨出的方案进行实地拍摄。李涛老师在拍摄现场针对纪念馆中的展品,向同学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背景分享,指导大家在拍摄时联系人物的背景与纪录片结构,在拍摄的同时思考呈现方式,如何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展品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之处展现拍摄对象的人物性格,帮助同学们进行更好的画面呈现。

同学们对纪念馆中的展品进行了详尽的拍摄,对于滋养孔另境生长的乌镇风光也用镜头逐一记录。同学们全程参与了乌镇的早间集市越剧表演拍摄在乌镇中生活的人们,寻找乌镇中于孔另境文章之中提到的相似之处,实地学习用影像呈现人物,展现人物的过去与生长轨迹。

同学们通过摄像机镜头捕捉到了乌镇独特的水乡风光和人文景观,也采访了当地多位文化专家: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桐乡市摄影家协会、桐乡市作家协会会员章建明;桐乡市档案馆党史科干部钱星辉;民进桐乡市文卫支部副主委,桐乡市图书馆副馆长陆冬英;桐乡市丰子恺研究会会长褚万根。同学们在采访前期做了充足的采访提纲,从他们的口述中,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桐乡乌镇的历史底蕴。专家们对于孔另境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更加权威与真实的资料补充,将孔另境的一生以文学资料的形式详细生动地梳理展开。

每日拍摄结束,师生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共同观看当天所拍摄的素材,并进行整理,实时查漏补缺,确定后续的拍摄内容。李涛教授根据同学们拍摄的素材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重点提出拍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列出改进之处,指导后续的拍摄方向,帮助同学们即时调整。

艺术考察课程的尾声,同学们前往了嘉兴南湖,对中共一大会议的进行地进行取景,追溯孔另境先生如何从南湖的红船正式踏上革命的道路。尽管遇上了嘉兴的雨天,但是同学们互相帮助,拍摄到了烟雨红船的江南美景,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段历经风雨的南湖红船的今生。

摄制组后续还将在上海采访孔另境先生的亲友与相关专家学者,拍摄相关文献档案,纪录片完成后将赠送给孔另境纪念馆、桐乡市图书馆、电视台等部门永久保存。

本次乌镇艺术考察课程的成功完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未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



审核:韩永胜

指导老师:李涛

撰稿:张亦昕、叶蕴蕙

图片:张亦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