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临与中国现代戏剧”纪念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19作者:访问量:668



2024年是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逝世30周年和诞辰118周年。为了缅怀与纪念黄佐临先生,11月16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黄佐临与中国现代戏剧”纪念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中国话剧协会、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的指导与支持。在纪念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杭州、上海的二十多位学者、评论家和艺术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纪念文章。





黄佐临(1906-1994),原名黄作霖,出生于天津,曾留学英国,学习戏剧。30年代回国后,在多所大学教授戏剧理论,后参与剧社的戏剧舞台实践,与李健吾先生合作,成功导演《乱世英雄》等剧目。1945年与李健吾等一起,创办上海市立戏剧实验学校,也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50年代担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1959年执导布莱希特戏剧《大胆妈妈与她的孩子们》。60年代提出“写意戏剧观”。80年代担任《血手记》《中国梦》总导演,在“写意戏剧”方面进行艺术探索。黄佐临先生在6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导演了逾百台戏剧作品和十三部电影。在导演艺术、戏剧理论、戏剧创作、戏剧教育和戏剧翻译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本次研讨会是近年来第一次对黄佐临导演艺术及相关情况的学术交流。

上午的议程由上海戏剧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馆长陈军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陈军教授对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合作主办的各方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指导单位的莅临参与,他介绍了上海戏剧学院刚刚改造完成的系部综合楼已被命名为佐临楼,以表达上戏人对黄佐临先生的纪念。


开幕仪式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惠庆,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联合党支部书记、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戏剧艺术》主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郑逸文先后致辞。


张惠庆总经理指出,佐临先生的戏剧实践广泛丰富,戏剧理念融汇中西,在1950年参与创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黄佐临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话剧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佐临先生1989年提出的“振兴话剧战略构想十四条”,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几十年来在国有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指明灯,并持续影响到全国各地。1996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设立佐临戏剧艺术奖,奖励坚守戏剧岗位的戏剧人,佐临先生的雕像也安然坐落在安福路288号。

夏萍主任谈到作为上海唯一一家艺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理论档案收集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艺术科研机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研究室就开始对佐临先生的著述、编剧、导演的电影以及戏剧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我们编辑出版《佐临研究》一书,完善黄佐临年表编制,这些努力不仅是对佐临先生艺术人格与戏剧观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其艺术遗产的珍视与保护。直到今天对佐临的纪念和研究还在继续,旨在传承和弘扬戏剧艺术精神,促进戏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为推动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杨扬教授在广西南宁参加中国作协全委会,故在线致辞。他指出,上海戏剧学院对黄佐临先生当年的创校功绩不会忘记。佐临先生除了在导演艺术和戏剧理论方面有着突出贡献之外,在戏剧教育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对黄佐临、李健吾等老一辈戏剧大师致敬,向戏剧名家学习。

郑逸文主席致辞中谈到黄佐临对海内外戏剧的开拓与传播的突出贡献,2016年,刚成立的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参与筹办了黄佐临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至今历历在目。此次研讨会有望在八年前基础上通过缅怀追思,用佐临先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追求,通过研究探讨,再度增强力度,提升高度,扩大广度,用高、精、新的研究成果引导新时代的戏剧创作。同时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年之际,向老一辈文艺家致敬。

在专家学者合影结束后,上午的会议正式开始,主持人陈军教授提出作为纪念研讨会,既有学术理论的探讨,也有私人交往的回忆,期待展开一场严肃深入但不乏温暖动人的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因参加中国金鸡百花奖的颁奖典礼,本人未能到场,她特地委托陈军教授在会上代读了她怀念恩师佐临先生的文章——题为《一脉心香说薪传——怀念佐临先生》(摘录)。文中提到作为一个曾经的黄佐临戏剧艺术观的表演实践者,在30多年前演出《中国梦》的情景,从记忆深处重新浮现出来。她强调,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是一种扎根在写实基础上追求更加开阔的表演空间的探索,它使表演者在人物塑造的现实主义参照下打开更大更远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想象中,演员在表演过程间移步换形、游弋滑行、自由发挥,焕发出多元缤纷的艺术魅力。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戏剧艺术》主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教授作了《黄佐临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在黄佐临戏剧艺术中,一般人们比较重视佐临与布莱希特、与“写意戏剧观”等方面的联系,而对佐临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关系,较为疏忽。其实,真正贯穿佐临戏剧艺术探索始终的,是他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联系。佐临心目中的现代戏剧样式,是来自留英时期他对莎士比亚的学习和观摩。莎士比亚戏剧不仅是黄佐临导演艺术临摹的对象和戏剧之本,也是其导演艺术最稳定的基石。他的戏剧探索由此出发,不仅从未有过大的偏失,而且也让他的创新探索始终有本可依。这是他的导演艺术与后来一些年轻的导演之间最大的差异。佐临先生是懂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之于黄佐临,不仅是一个戏剧史的问题,也是戏剧理论与戏剧实践的问题,值得今天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对于很多舞台实践者也是有启迪意义的,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能够像佐临先生那样,将向经典学习与坚持不断创新两者有机结合得那么好的导演,并不多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宋宝珍作了《一种示范:“写意戏剧观”观照下的编剧理念与创作方法研究》(与刘婧合作)的发言。她强调尽管佐临先生以导演身份被大家熟知,以写意戏剧观载入史册,但我们不可忽略他从戏剧学习最初便有着编导演一体的特色,侧重点上有着从戏剧文本到舞台形象呈现的清晰脉络。从实践上看,则从舞台影响到了一度的戏剧创作的艺术特点,最终形成了佐临先生独特的写意戏剧观,在剧本创作上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教授作了《我们今天向佐临先生学习什么?》的发言。他谈到作为一个大导演,佐临先生知识极其渊博,艺术实践极其丰富,戏剧理念极其先进,在佐临先生的成就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他的写意戏剧观,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的环境气氛下,提出了“写意戏剧观”,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佐临先生一生都在践行戏剧的诗化表达和探索,对戏剧艺术核心的追求,终生坚持。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教授作了《关键词:戏剧观、写意戏剧观、中国演剧学派》的发言。他认为“写意戏剧观”是佐临先生从中国戏曲的传统中得到启发,提出的与斯坦尼、布莱希特对话的中国话剧的一种艺术美学路径。其贡献在于为中国话剧提供了某种具有普遍性、概括性的美学理想和追求。话剧中国演剧学派是话剧民族化探索历史发展的结果,学派能够成立,必须要有艺术作品的支撑。以焦菊隐为核心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欧阳予倩演剧观、黄佐临写意戏剧观、徐晓钟的“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都是建立在扎实艺术创作基础上的理论总结。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总经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杨绍林作了《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缅怀黄佐临先生对我的教诲》的发言,他介绍了自己从1978年作为青年演员与黄佐临先生开始交往,佐临先生嘱咐他要有自己独有的艺术内涵的追求。杨绍林先生还介绍了佐临先生与阿瑟·米勒的交往及《萨勒姆的女巫》在上海首演的经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胡志毅教授作了《斯坦尼、布莱希特与写意戏剧观:黄佐临导演艺术研究》的发言,将黄佐临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从斯坦尼、布莱希特和“写意戏剧观”三个方面来论述黄佐临的导演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原图书馆馆长汤逸佩教授作了《黄佐临与布莱希特、写意戏剧观》的发言,他认为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的传播,黄佐临居功至伟。正是布莱希特使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在戏剧美学观念上具有现代性和先锋性,并超越中国话剧与戏曲的新旧之分,使中国话剧和戏曲与世界现代戏剧之间建立了联系。因此,今天我们纪念黄佐临先生对中国话剧的伟大贡献,并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戏剧家能够将黄佐临开创的中国写意戏剧的伟业继续下去。


陈军教授总结了上午的会议发言,下午的议程由上海文联研究室主任、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主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作了《写意戏剧与不太写意的戏剧人生》的发言,他回顾了80年代到佐临先生家拜访他的情形。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介绍上戏将系部综合楼命名为“佐临楼”的情况。同时回忆起前几年排演《前哨》时,与奚美娟老师聊到黄佐临先生1979年排演的左联五烈士的戏。黄昌勇院长回顾了黄佐临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戏剧观的生成的历史环境,佐临对当时历史时期中的戏剧观的概括,到今天戏剧现状戏剧观将如何发展问题。

《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端木复先生作了《佐临老师与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发言。他追忆了与佐临先生的交往,那时佐临先生担任首届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评奖委员会主席,佐临先生对戏曲如京剧《盘丝洞》《曹操与杨修》,沪剧《雾中人》《牛仔女》《清风歌》等戏曲现代化探索尝试,非常关心和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导演胡雪桦作了《话剧〈中国梦〉的启示》的发言。他认为黄佐临除了对中国现代戏剧有卓越贡献之外,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留下了十三部电影作品。胡雪桦介绍了当年《WM我们》从空政到上海人艺演出的过程;《中国梦》导演老中青三人共同研讨写意戏剧的编排往事和诸多不为人知细节。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原一级编辑张余先生作了《聆听佐临孤岛时期的导演实践——编辑〈佐临研究〉的二三事》的发言。介绍了在编辑《佐临研究》和《我与“写意戏剧观”》的时候,与佐临先生密集交往的往事。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原副秘书长陈达明作了《拥有广阔的戏剧观,是他心目中戏剧人的理想境界》的发言,他认为佐临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导演,是一位对中国戏剧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戏剧实践家。1962年在广州会议上发表《漫谈“戏剧观”》,明确提出了戏剧观应该广阔,希望戏剧人不要被狭隘的戏剧观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偏爱写意戏剧,但从不排斥其他戏剧流派。

原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处长李守成先生作了《大师的童心和他的戏剧追求》的发言,忆及从60年代开始在佐临先生的指导下工作和交往的经历。从曾经亲历过的趣事和细节中,始终感觉到佐临先生充满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正是这样的童心在生活中体现在他的幽默风趣,在艺术创作中则正是童心驱使着佐临先生在戏剧创作中带着好奇不断探索。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因在外地出差,她的《黄佐临的小剧场戏剧观》由吴丹妮代读。杨子认为黄佐临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大师,这不仅表现在他于1962年发表《漫谈“戏剧观”》一文,所倡导的“写意戏剧观”对中国戏剧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表现在他于1980年代对小剧场戏剧的推动和艺术实践,在其后直至今天,对中国小剧场戏剧从理论到实践的建构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翟月琴作了《哑默的诗意:从黄佐临谈哑剧说起》的发言,她的发言由黄佐临提出的一个问题引入:“要是没有斯氏体系,怎么进行学、教、用?”受到圣丹尼的影响,黄佐临以哑剧、即兴喜剧和诗朗诵的结合体作答。哑剧历史悠久,指的是语言的“无声”,动作的“有声”“用整个身体来讲话”。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跟哑剧不无关系,导演实践也不乏建树“哑默”的艺术空间。她立足黄佐临戏剧观念所蕴含的诗意追求,结合演出实践予以深入剖析,还与焦菊隐的“哑剧观”进行比较,并纵观中国话剧史,将有关哑乃至默的艺术探讨延伸向更开阔深邃之诗境。

上海戏剧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军教授作了《谈黄佐临对中国话剧舞台美术的贡献》的发言,他认为一个导演对舞台美术家的影响是很大的,过去我们认为舞台美术就是舞台美术家的事情,实际并非如此。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两个导演对舞台美术家影响比较大,一个是焦菊隐,另一个就是黄佐临。舞台美术与导演的关系是并肩合作的关系,也兼具道与器的关系。黄佐临的舞台美术实践表现为: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与民族化、“十七年”时期是多样化与民族化、新时期以后则是风格化(写意化)与民族化,他的舞台美术实践求新求变、灵活多样,旨在突破写实戏剧一统天下,在多元化中不乏自身独特追求,从中能看出海派导演艺术的特征、特点。


END

文|胡读书

图|姬璎珞

编辑|尤旬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