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未熄的远方
暮春四月的晚风掠过昌林路校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五号楼A座2号标准放映厅的玻璃幕墙折射着琥珀色霞光,凝作一汪琥珀。2025年4月18日傍晚六时,《燃点·未熄的远方》毕业作品展映礼的灯牌在渐暗的天色中亮起,带着少年应许之凌云壮志,走向舞台。
展映开始前,由电影学院党总支书记韩永胜发表致辞,表达了对精品展作品的鼓励,祝愿同学们在上戏有所收获,不断进步。本次活动还特意设置了互动环节——给活卡。用鎏金票根为心仪之作镌刻星光,前辈掌心的温度沿着光影年轮注入新生影像的脉搏。这方寸之间的郑重选择,既是对银幕初心的温柔托举,更是跨世代电影人穿越时空的秘语。
①走三桥
故事简介
东北姑娘阿芫随奶奶各地奔波终于来到江南与父母团聚,本以为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但却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奶奶的身体也随气候影响每况愈下,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当地走三桥习俗的阿芫开始把所有的愿望寄托在这之上,可天不遂人愿,阿芫既没有求得奶奶的平安健康,也没能适应新的环境,继而萌生出找寻真正的家的念头。
当穹顶的灯光次第熄灭,《走三桥》的镜头晕染开温润如墨的江南水乡。东北姑娘阿芫的足音叩响青石板路,潮湿的雾气氤氲成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惆怅。导演刘明月将镜头化作一支狼毫,在苏州的粉墙黛瓦间书写着关于“家”的永恒诘问,“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千年叩问。银幕前的呼吸凝结成檐角将坠未坠的雨珠,映后交流时刘明月谈及异乡人生命体验,那些创作中反复摩挲的困惑,化作放映厅穹顶流转的星河。
之后,班主任许元老师发表了讲话,对作品进行了点评,并对同学们进行寄语。
②舍不得羊
故事简介
独自生活在荒凉的黄士高原上12年,陪伴她的是无边的黄士和自己喂养的羊群。儿女们一直希望接老人回到城市一起生活,却总被老人以“我舍不得羊”为由拒绝。而我们,想要寻找背后可能的另外一个原因。
镜头忽而转向苍茫的西北大地,《舍不得羊》的信天游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回荡。年迈的外婆与黄土高坡凝成剪影苍黄,与羊群的对视凝练成“天苍苍,野茫茫”的亘古诗行。当主创展示跋涉过的十二道山梁手绘地图,有观众在黑暗中拭去眼角露水,他们的每一个镜头,正如陶渊明“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坚守。
这部作品在观众席间激起涟漪般的共鸣,银幕上流淌的不仅是光影,更是一曲关于土地与血脉的古老诗篇。镜头如温柔的指尖,轻轻拨开黄土高原的风烟,将外婆与羊群之间那些未说出口的絮语,化作银幕上跳动的光斑。每一帧画面都浸染着乡愁的釉色,将独居老人皱纹里藏着的岁月,编织成打动人心的生命叙事。
导演闫文静的话语里带着纪录片的虔诚,她讲述如何用镜头作犁,深耕生活的土壤,在真实与诗意的交界处,收获这份打动人心的影像果实。当谈及创作初衷时,她的眼中闪烁着对纪实美学的执着——那是对人间烟火的深情凝视,是对岁月褶皱里隐藏光芒的温柔以待。
随后,本片的指导老师雷雯、王培与崔轶老师依次进行了发言,对同学们表达肯定与鼓励,希望同学们坚持创作,继续前行。
③执马者
故事简介
赛马老板老苏为寻良驹重返草原,与宿敌朝鲁重逢,借酒局设套迫其交出黑骏马,却在追捕烈马时与反抗的朝鲁父子对峙,最终目睹这匹承载两人二十年恩怨的烈马冲破桎梏,化作血色残阳下自由的烙印。
最后登场的《执马者》卷来敕勒川的烈风,马头琴弦震颤出“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的少年气象。导演王皓铎将二十年恩怨浇筑成黑骏马飞扬的鬃毛,宿命追逐在广角镜头里化作“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写意长卷。当呼麦声裹挟着草原凛冽穿透银幕,现场突然迸发的蒙古长调惊起满堂喝彩,民族风格在漆黑之中绽放出绚丽华彩。
银幕之上,那些被岁月雕琢的面孔在光影中苏醒——资深演员们以灵魂为笔,在胶片上勾勒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图腾。他们的每一次眼波流转,每一声叹息呢喃,都将故事淬炼成直抵人心的艺术盛宴。当灯光亮起,主创团队踏着未散的余韵登台,创作背后的哲思如清泉般流淌,那些在暗房里反复冲洗的灵感,此刻在聚光灯下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影片中,长调如草原长风掠过耳畔,呼麦在胸腔里震荡出大地的回响,驼铃叮当,仿佛丝绸之路上千年未散的足音。这些浸透民族血脉的声律,不仅是背景的点缀,更是在光影中跳动的文化基因。
最后,指导老师沙扬、崔轶老师,进行了发言和寄语。
④家长发言
放映结束后,本次展映的学生家长代表、《执马者》导演王皓铎的父亲上台发言,表达了对孩子们毕业的希冀,充满了对年轻创作者们的鼓励与期待。在电影的路上,有家人做陪伴与指引,相信青年电影人们能迸发更强的创作热情,拥有更坚定的前行步伐。
此刻昌林路校区的夜空,璀璨新星已冉冉升起,而更远的天际线处,已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隐隐春雷在云层深处酝酿。
审核:韩永胜
文字:张君竹
图片:史昕于 钱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