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由静安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ARTECH引力场”创艺作品展,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展览设有“着色·尚戏”和“数智·光影”两个展区,分别设立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B1-B2层,展期长达29天,并纳入2025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节中。对于广大市民而言,正是国庆长假期间的一个好去处。
自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与静安区人民政府启动“公共文化校地共建基地”项目以来,上戏舞台美术系的品牌项目“着色”系列便通过这一项目,从学校舞台走向城市公园,成为连接学术高地与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桥梁。
今年的“ARTECH引力场”创艺作品展,标志着这一合作又迈入了新的阶段。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咏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延续之中添新意,首次联合了舞台美术系和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将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着色·尚戏”品牌与代表前沿探索的“数智·光影”板块并置,呈现了舞台美术学科的专业特色以及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近年来的教学、科研与创作成果,展现了上海戏剧学院在数字艺术与未来戏剧探索上的锐意创新精神。
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西飞,介绍了静安区从“公园+艺术”、“公园+文化”等方面,对于公园主题功能拓展上的探索与创新,努力使公园成为链接学术高地与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桥梁,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感谢上海戏剧学院将一流的高校资源引入开放的公园空间,为百姓带来一场场高品质的文化艺术盛宴。
开幕式上亮点不断。“着色·尚戏”创意造型秀,由16名模特呈现多个系列服饰作品,“数智·光影”导览环节,观众则能亲身体验到装置互动艺术。走秀尾声,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提供的两名机器人闪亮登场。机器人由舞美系师生们进行造型装扮,他们身着本次展出的服装,与真人模特共同为嘉宾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别致的演出。
“着色·尚戏”展区共计展出作品33件,通过项目成果展现的方式,将创意人物造型与戏剧艺术进行多维融合,凝练专业特色、彰显原创设计。其展出的舞台美术作品,有从传统戏剧与文学中汲取灵感的匠心创作,如:舞台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学生袁满创作的《夜》,以歌剧《魔笛》中夜后角色为原型,借助综合材质重塑暗夜女王的强大气场。服装与化妆设计专业学生李子欣的作品《∞》,通过服饰大胆探索未来时空,以流动剪裁与循环结构演绎可穿着的诗意宇宙。
“数智·光影”展区共计展出作品18件,涵盖XR、MR、动画等多种形式,观众在其间能感受到科技与艺术融合带来的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在张敬平教授携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的MR作品《黛玉葬花》中,观众通过混合现实“传送门”技术,步入虚拟园林,与经典越剧片段实时互动。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谢思忆制作的互动装置《谢谢参与》中,观众则体验了一场充满戏剧幽默的“命运抽奖”,反思算法时代下的随机与掌控。国内首部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人工智能戏剧《微秒间》的精彩集锦也将在展览中呈现,集中展示了智能表演领域的开创性探索。
MR《黛玉葬花》
对参与策划与创作的师生而言,“ARTECH引力场”是一个超越传统课堂的真实实践场。从最初的概念构思、作品创作,到后期的策展布展、空间叙事乃至面向公众的导览互动,学生在完整的项目流程中,全面锤炼其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创新实践素养。从学校走向社会,这场展览的深层价值,便在于与公众建立的连接与共鸣。当艺术与科技走出实验室、融入社会场景,它们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对话的城市风景。
金秋10月,正是上海Citywalk的好时节。“ARTECH引力场”既是上海戏剧学院献给城市的一份礼物,也是一次真诚的邀请。正如展览主题所喻,“引力场”既指向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吸引与共振,也意在吸引每一位观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共同参与这场关于未来艺术的想象与实践,参与塑造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蓬勃活力与未来形象。
此次展览由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承办,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协办。指导单位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数字演艺继承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为本次展览提供支持和保障。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学工部部长李冬梅,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舞台美术系党总支书记、主任胡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杨嘉蓉,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宫明军等,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相关职能部处、院系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展览资讯】
展览名称:ARTECH引力场创艺作品展——着色·尚戏 & 数智·光影
展览周期:2025年9月30日 – 10月28日
每周二-周日10A.M-5P.M,10月6日正常开放
展览地点: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静安区北京西路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