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教学品牌活动之一,“寻找——语言艺术之美(三)”公开课近日在端钧剧场举行。在这堂公开课上,王苏教授“用声音和语言绘画”,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艺术探秘之旅。
“文字传递思想,而特定的情感必须通过语气和语调来传递”,王苏老师以一句简单的“你说呀”为例,通过六种截然不同的语气节奏演绎,生动展现了六种不同的人物情绪。她指出,诵读的核心在于“诵情感、读画面”,其精髓可凝练为八个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所谓绘声绘色,就是“通过声音这支笔,找出文字不同的密码,给文字画上不同的线条,穿上不同色彩的衣服,使文字从纸上立体起来,让文字灵动、飞翔、赋予生命”。声情并茂,则是“在舞台上和人交流时,注重声音色彩变化,用眼睛、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帮助完成传递情感的任务”。
王苏老师向观众介绍了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量的强弱等一系列声音绘画工具,并结合11个精选篇目,现场示范语言技巧的运用。她以《放学了》作为示范开篇,将音量、声调、语速、力度等技巧融入讲述,引导观众构建画面。《小河》则示范了如何通过时间跨度与“要想甜,加点盐”的技巧,展现人物跨越二十余年的深情怀念。演绎《瞳孔》时,她将眼神、表情、肢体与声音融合,通过“我”的瞳孔变化传递人生感悟,深深打动观众。
王苏老师强调,用声音和语言绘画就是让文字形成一个又一个丰富的声音画面,让聆听者走进声音营造的画面,感受画面里的景、物、人、事,并且与声音画面里的人物一同去呼吸、经历、成长,让聆听者和朗诵者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在《闭上我的眼睛》里,她将音乐视为另一位朗读者,并将音乐视作“甲方”,将自己视作“乙方”,双方相辅相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青衣》中,她巧妙运用停顿,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融入个人理解,跟随戏曲的韵律,细腻呈现了青衣筱燕秋在时代变迁中对艺术的执着与释然。在《月亮童话》里,她用不同语势构建出诗意、浪漫的童话画卷。在诵读《哄你睡觉》的时候,她则以轻拍入睡的想象和耳边细语的语气,将观众带入婴儿宁静的梦幻空间。“情感表达贵在分寸”,对于《青春万岁》的散文诵读,开场即要运用声音色彩与饱满情绪让青春气息扑面而来。《雨霖铃》通过“类比”等方法,细腻揭示诗词的意蕴。《那一声爹》,运用情感递进与“呐喊”的爆发,极其震撼人心。
王苏老师以其“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力,传授了语言艺术理论与技巧,深刻展现了如何运用声音的色彩以及眼神、表情、肢体等语言手段,精准传递作品内涵与情感。这堂公开课的舞台也作了精心设计,背景都是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与诵读的声音完全融合在一起。
本次公开课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吸引1.5万人观看,点赞量突破6万人次,观众反响强烈。
吴小钧教授观看后说,这是一次非常生动的公开课,既显示了台词课的独特性,又体现了表演系“声、台、形、表”四大课程内在整体性,王苏教授这一教学法同样值得其他专业借鉴。
周豹娣教授说,王苏老师以极其深厚的声音艺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堂艺术审美质量极高的公开课!于学生而言,这是真正的戏剧艺术教育的雨露。
李宁老师认为,王苏老师在教学中洋溢的生命热情,是艺术教育高等级的展示。真正言之有物、授之管用的课堂教学,是同教师的教学积累、人生阅历以及对所传授技艺的倾心热爱相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上课以及上好课,是学校天大的事!
闵行区民办德闳学校周龙老师说,王苏老师的课让人体会到语言之美不仅在于声音的抑扬顿挫,更在于情感的真切传递。她通过诗文诵读与细致讲解,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今后将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语言的美,感受文字的力量。
闵行区龙茗路幼儿园陈梦老师表示,自己从中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涵养。王苏老师让我们“听”到文字的平仄韵律,“看”到文字的意象画面,唤醒母语温暖而有力的感知,让心灵永远保有一片湿润与丰盈。
国家一级演员蔡金萍认为这是一场精彩、精美、精致的公开课,让大家感受到了王苏老师对语言艺术的敬畏、敬业,中国的语言艺术需要她这样优秀的导师引领,来提升全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表达水平。
中国广播电视首届金话筒奖获得者方舟,激动地赞扬王苏老师为朗诵艺术的舞台呈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篇目的文学性强,很多是经典作品,王苏老师用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充分的拓展,给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感动启悟。
诗词作家、制作人朱烁渊则认为,王苏老师的这堂语言艺术公开课之所以好听好看、可听可看、耐听耐看,观众爱听爱看,全部的秘密在于她将语言艺术的舞台呈现戏剧化、作品性格化,把11个作品变成11幕戏,让语言艺术在戏剧舞台上“苏醒”。
上戏附属中学学生刘蔡羽宸说,王苏老师的情感表达更让人心动。不管是娓娓道来的部分,还是带激情的台词,都没有一点稿件化的生硬,而像是她自己的故事。原来真正有力量的表达,从来不是靠嗓子使劲喊,而是源于心里的共情和沉淀。廖泽楷同学说,王老师朗诵不依赖外放的情绪,而是用最细微的动作、最准确的眼神,串联起角色的过往与当下。这已不是在念台词,而是将文字拆解成情绪的碎片,再一片片拼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许多评委都进行了观摩,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应该让白玉兰参评者们都来听这堂课。
这堂公开课,也是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得到上海市教委文教办、市语委办大力支持,由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品读工作室联合主办。(供稿:品读工作室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