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主办的“新时代抗战电影的叙事美学”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于11月16日下午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熊佛西楼顺利举行。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沪上高校15名中青年学者、会员参会。

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对抗战电影的研究中,需要将美学叙事逐步纳入政治叙事,从战争片、文艺片发展到人类学的文化电影,纳入国家整体抗战历史叙事。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卢红青老师莅临会场并发表致辞,传达了上海市社联对学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肯定了学会开展青年学者学术活动并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发表观点。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三个阶段,由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谈洁主持。
第一阶段主题发言从宏观出发,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陈军(上海戏剧学院)发表了《影视历史剧书写的层次说及历史剧创作转向的反思》,高凯、梁子平(上海外国语大学)《创作转型与全球视角:近十年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电影的变化与发展》,林国淑(上海师范大学)《新时代抗战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创作理论、类型演变和叙事美学的角度对新时代抗战电影创作进行了脉络梳理和理论勾勒。
第二阶段主题发言从个案出发,梁燕丽(复旦大学)的《以一岛见全海——<不成问题的问题>作为抗战电影的独特叙事美学》,杨晓林(同济大学)的《<明月几时有>:“另类”的革命母亲》,王艳云(上海大学)的《都市景观与民族抗战:论<八佰>对上海文化的创新想象》,顾振辉(上海戏剧学院)的《<坪石先生>:以岭南风骨重绘文脉长城》,谭磊(复旦大学)的《新时代抗战电影的叙事美学之“程耳风格”:从<罗曼蒂克消亡史><无名>展开》五篇论文均由通过个案研究,对抗战电影的文本精准细读,见微知著,阐述层层深入,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文化洞见。
第三阶段圆桌讨论环节,李欣(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沙扬(上海戏剧学院)、赵丹(青年学者、编导)、高晓虹(东华大学)先后回应主题发言,并结合各自研究和创作经验,发表了对近年来的抗战电影创作发表看法,深入分析《南京照相馆》、《里斯本丸沉没》、《731》、《八佰》、《金刚川》、《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抗战电影的创作得失,亦论及了别国关于二战电影创作在历史书写和国际传播上的策略与经验。与会者们互相交流观点,接续的讨论拓展了学术视野和思考维度,也让大家对抗战电影的创作与美学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厉震林会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审核:韩永胜
图/文:谈洁


